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

師說--韓愈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一)

【原文】
  古之學者必有師。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[1]、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無惑?惑而不從師,其為惑也終不解矣。生乎吾前,其聞道也固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。生乎吾後,其聞道也亦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。吾師道也,夫庸[2]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?是故無貴無賤,無長無少,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。

  嗟乎!師道[3]之不傳也久矣!欲人之無惑也難矣!古之聖人,其出人也遠矣,猶且從師而問焉。今之眾人,其下聖人也亦遠矣,而恥學於師。是故聖益聖,愚益愚,聖人之所以為聖,愚人之所以為愚,其皆出於此乎?愛其子,擇師而教之,於其身也,則恥師焉,惑矣!彼童子之師,授之書而習其句讀(ㄉㄡˋ,通逗)[4]者也,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。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師焉,或不(ㄈㄡˇ,通否)焉,小學而大遺[5],吾未見其明也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[6],不恥相師;士大夫之族,曰師曰弟子云者,則群聚而笑之。問之,則曰:「彼與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。」位卑則足羞,官盛則近諛[7]。嗚呼!師道之不復可知矣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,君子不齒[8]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歟!

  聖人無常師,孔子師郯(ㄊㄢˊ談)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聃(ㄉㄢ單)。郯子之徒,其賢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「三人行,則必有我師。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,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,如是而已。

  李氏子蟠(ㄆㄢˊ盤)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藝經傳皆通習之。不拘於時,學於余,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〈師說〉以貽之。

【注釋】
[1]受業:講授學業。受:通授。業:指六藝經傳。
[2]庸:豈、哪。
[3]師道:從師學習的風尚。
[4]句讀:也叫句逗。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,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(逗),句號為圈,逗號為點。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,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。讀:通「逗」。
[5]小學而大遺:小的方面(句讀之不知)倒要學習,大的方面(惑之不解)卻放棄了。遺:丟棄,放棄。
[6]百工:各行各業。
[7]位卑則足羞,官盛則近諛:以地位低的人為師,就感到十分羞恥,以官職高的人為師,就被認為是近於奉承諂媚了。足:可,夠得上。諛:阿諛,奉承。
[8]不齒:不屑與之同列,羞與為伍,意思是看不起。齒:並列,排列。

【譯文】
 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。老師這角色,是用來傳授道理,講授學業,解答疑難問題的。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,誰能沒有疑惑?有了疑難問題而不去跟隨老師學習,那些疑難問題到最後都得不到解決。在我之前出生的人,他懂得知識和道理本來就比我早,所以我跟從他並以他為師;在我之後出生的人,(如果)他懂得知識和道理也比我早,我也跟從他學習並以他為師。我從師學習道理,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?因此,無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,無論年長年少,知識、道理存在的地方,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。

  唉!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失傳很久了,想要人們沒有疑惑也很難了!古代的聖人,他​​們的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,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學問道理;現在的一般人,他​​們跟聖人相比才智低於聖人很遠,卻認為向老師學習是可恥的。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,愚蠢的人就更加愚昧。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,愚蠢的人卻成為愚蠢的人,其原因大概就是出於這個緣故!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,就會選聘好老師來教育他,但是對於自己,卻以拜師學習為恥,真是糊塗,令人感到不解啊!那些孩子們的老師,只是教孩子們讀書,幫助他們學習斷句,而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、解答疑難問題的人。孩子們不知道斷句會向老師學習,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向老師學習,小的方面(句讀)知道要學習,大的方面(解惑)卻反而遺漏不學,我看不出他聰明在哪。巫醫、樂師及各種工匠等各行各業的人,不以互相學習為恥。可是士大夫這類人一聽到老師、弟子等等這樣的稱呼,就成群聚在一起嘲笑他。問他們為什麼嘲笑?他們就說:「他和他的年齡差不多,修養和學業應該也差不多呀!」以地位低的人為師,自己就感到十分羞愧,以官職高的人為師,就被認為是近於奉承諂媚。唉!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的原因由此就可想而知了。巫醫、樂師及工匠等各行各業的人,是士大夫們所看不起的,現在他們的見識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。真令人感到奇怪啊!

 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,孔子曾經以郯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聃為師。郯子這些人,他​​們的道德學問比不上孔子。孔子說:「三個人同行,裡面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。」因此學生不一定事事不如老師,老師也不一定事事比弟子賢能高明。懂得道理有先後早晚之異,學問和技藝的研究也各有獨到之處,如此而已。

  李氏的兒子李蟠,年紀十七歲,愛好古文,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,他不受恥學於師的時俗風氣所拘束,向我學習。我讚賞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,寫了這篇《師說》來送給他。

【註】《師說》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。作者針對魏晉以來的門第觀念和“恥學於師”的壞風氣,以非凡的勇氣和知識,抨擊時弊,弘揚世道,獎掖後輩,發揚新風,其對教師職責和擇師原則的論述,至今廣為流傳。

【作者】韓愈(768年-824年)[1],字退之,出生於河南河陽(今河南孟縣),祖籍郡望昌黎郡(今遼寧省義縣),自稱昌黎韓愈,世稱韓昌黎。卒諡文,世稱韓文公。唐代文學家,與柳宗元是當時古文運動的倡導者,合稱「韓柳」。蘇軾稱讚他「文起八代之衰,道濟天下之溺,忠犯人主之怒,勇奪三軍之帥」。散文,詩,均有名。著作有昌黎先生集》。

【賞析】[師說/百度百科]、[韓愈〈師說〉析譯/中華經典詩文析譯、演義]、[師說/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]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