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

風俗通二則(鮑君神、李君神)--應邵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四)

【原文】 鮑君神
汝南鮦(ㄊㄨㄥˊ同)陽,有於田得麏(ㄐㄩㄣ君)者,其主未敢取也。商車十餘乘,經澤中行,望見此麏著繩,因持去,念其不事,持一鮑魚置其處。有頃其主往,不見所得麏,反見鮑魚,澤中非人道路,怪其如是,大以為神。
  轉相告語。治病求福,多有效驗。因為起祀舍,眾巫數十,帷帳鐘鼓。方數百里,皆來禱祀,號鮑君神。其後數年,鮑魚主來,歷祠下尋問其故,曰:「此我魚也,當有何神。」上堂取之,遂從此壞。《傳》曰:「物之所聚斯有神。」言人共獎成之耳。

【譯文】
  在汝南鮦陽縣,有個人在野外捉到一隻獐鹿,沒敢立即牽回家,拴在路邊後便先行離去。恰好有經商的車隊一行十餘輛,路過這片沼澤地,人們望見這隻獐鹿拴著繩子,就牽了去,想說沒告訴主人,於心不安,便拿一條鹹魚乾放在原處。不一會兒,捉到獐鹿的人返回來,不見捉到的獐鹿,而見一條鹹魚乾,異常驚訝。心想,沼澤人跡罕至,卻發生如此怪異的事,一定是神跡無疑了。
  這件事輾轉相告,風傳開來,不少人到此求福治病,居然多有效驗。因此為它蓋了一座祀廟,廟中巫祝多達數十人,鐘鼓齊鳴,神幔高掛,十分熱鬧。方圓幾百里內的人們都來祈禱,尊稱鮑君神。幾年過後,放鹹魚乾的那個人經過這裡,到祀廟裡問明事情的原委,不覺啞然失笑,說:「這是我的魚,哪有什麼神呢!」說完,上堂抓起鹹魚乾揚長而去。自此以後,斷了香火,祀廟很快破敗了。《傳》說:「物之所聚斯有神。」它的意思就是因眾人共同的迷信而促成了一物的神性。
★★★★★
【原文】 李君神
  汝南南頓張助,於田中種禾,見李核,意欲持去。顧見空桑中有土,因植種,以餘漿灌溉。後人見桑中反復生李,轉相告語。有病目痛者,息陰下,言李君令我目愈,謝以一豚。目痛小疾,亦行自愈。眾犬吠聲。因盲者得視,遠近翕()赫其下,車騎常數千百,酒肉滂沱★(ㄆㄤ乓 ㄊㄨㄛˊ駝)。間一歲餘,張助遠出來還,見之驚云:「此有何神,乃我所種耳。」因就斫之。

【譯文】
  汝南郡南頓縣的張助,在地裡種莊稼,發現一枚李子核,想著帶回家去。回頭看到一棵桑樹幹的空洞中有一些土,於是就把李核種在裡面,並用種莊稼剩下的水澆了澆。後來有人見桑樹中又生出李樹,便你傳我,我傳你,輾轉相告。有一位患眼病的人,在桑樹樹陰下休息,自言自語地說:「如果李樹君讓我的眼病痊癒,我將送一頭豬表示感謝。」眼痛本是小病,也就自行痊瘉了。結果像眾犬吠聲,相互附和。於是,瞎眼的人想著能見光明,也不論遠近紛紛前來,聚集在李樹下,常常有幾千幾百的車馬,酒肉滿地堆積。隔了一年多,張助出遠門回來了,見到這種情況,吃驚地說:「這李樹哪是什麼神,它是我種植的!」於是就把樹砍掉了。

【註】《風俗通義》,書名,漢唐人多引作《風俗通》。東漢泰山太守應劭撰。原書三十卷,今僅存十篇,析為十卷。

【作者】
  應劭,字仲瑗東漢人,生卒年不詳(約153—196年),僅知曹操207年據有河北時已經過世,汝南南頓人,約東漢靈帝光和元年前後在世。父應奉司隸校尉。一弟應珣。應劭年少篤學,博覽多聞。著有《漢官儀》、《風俗通義》(一作《風俗通》)、《漢書集解音義》二十四卷。《應邵著作

【賞析】+網路資源[反對「淫祀」的《鮑君神》--中國民間故事史]、[風俗通義--維基文庫]、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