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

續齊諧志三則--吳均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四)

(紫荊樹、華陰黃雀、陽羡書生)

【原文】 紫荊樹
京兆田真,兄弟三人,共議分財。生資皆平均,唯堂前一株紫荊樹,共議欲破三片。明日,就截之,其樹即枯死,狀如火燃。真往見之,大驚,謂諸弟曰:「樹本同株,聞將分斫(ㄓㄨㄛˊ濁)[1],所以憔悴。是人不如木也。」因悲不自勝,不復解樹,樹應聲榮茂。兄弟相感,合財寶,遂為孝門。真仕至大中大夫。

【譯文】
京兆人田真與弟弟田慶、田廣三人商議分家,別的財產都已平均分妥,只剩下堂前的一株紫荊樹沒分。兄弟三人商量將紫荊樹截為三段。第二天,當田真要去截樹時,發現樹已經枯死,好像是被火燒過一樣。田真看見了,十分震驚,就對兩個弟弟說:「這樹本是共同的根,聽說要把它截成三段,所以就枯死了,人卻還不如樹木呢!」兄弟三人都非常悲傷,就決定不再截樹而分,荊樹立刻又復活了。他們大受感動,把已分開的財產又合起來,從此不提分家的事。後來田真官至大中大夫。

【注釋】

  • [1]斫:以刀斧砍削。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 華陰黃雀(銜環報恩)
弘農楊寶,性慈愛。年九歲,至華陰山[1],見一黃雀為鴟梟(ㄔ吃 ㄒㄧㄠ消)所搏,逐樹下,傷瘢甚多,宛轉復為螻蟻所困。寶懷之以歸,置諸梁上。夜聞啼聲甚切,親自照視,為蚊所嚙(ㄋㄧㄝˋ臬),乃移置巾箱中[2],啖以黃花。逮十餘日,毛羽成,飛翔。朝去暮來,宿巾箱中,如此積年。忽與群雀俱來,哀鳴繞堂,數日乃去。是夕,寶三更讀書,有黃衣童子曰:「我,王母使者[3]。昔使蓬萊,為鴟梟所搏,蒙君之仁愛見救,今當受賜南海。」別以四玉環與之,曰:「令君子孫潔白,且從登三公[4]事,如此環矣。」寶之孝大聞天下,名位日隆。子,震生秉,秉生,四世名公。及震葬時,有大鳥降,人皆謂真孝招也。

【譯文】
漢朝弘農郡華陰縣人楊寶,生性慈愛。九歲時到華山山北玩耍,看見一隻黃雀被鴟梟撲擊,黃雀不敵,墜落樹下,傷痕累累,過了不久全身又爬滿螻蟻。楊寶就救下黃雀,並把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照顧,用黃花餵食。過了十多天後,黃雀傷癒,羽毛長好可以飛動了。黃雀早上飛出去,黃昏時飛回來住在巾箱中,這樣過了一年。有一天,那隻黃雀和一大群黃雀一起回來,一面哀叫,一面繞著屋內飛,經過數日才離去。當天夜裡三更時,楊寶正在讀書,這時有一個黃衣童子向他再三拜謝,說︰「我是西王母的使者,之前出使到蓬萊路上,被鴟梟撲擊,承蒙你仁慈救治我的生命,恩德難忘,如今我要返回南海了。」黃衣童子說完,拿出四隻白玉環贈送給他,並說︰「希望你的子孫品德高潔,就如白玉環般,而且位登三公。」從此,楊寶的慈心大聞於天下,官位日高。楊寶的兒子楊震、孫子楊秉、曾孫楊彪四代都官至太尉,而且都剛正不阿,為政清廉,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誦。楊震死後出殯時,有大鳥降臨,世人都說這是真正仁慈感召來的。

【注釋】

  • [1]華陰山:華山的別名。
  • [2]巾箱:古時放置頭巾用的木箱。
  • [3]西王母:神話傳說中的女神。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怪神,後於流傳過程中逐漸女性化與溫和化,而成為年老慈祥的女神。
  • [4]三公:東漢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為三公。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 陽羡書生
陽羨[1]許彥,於綏安山行,遇一書生,年十七八,臥路側,云腳痛,求寄鵝籠中。彥以為戲言。書生便入籠,籠亦不更廣,書生亦不更小,宛然與雙鵝並坐,鵝亦不驚。彥負籠而去,都不覺重。前行息樹下,書生乃出籠,謂彥曰:「欲為君薄設。」彥曰:「善。」乃口中吐出一銅奩(ㄌㄧㄢˊ連)子[2],奩子中具諸餚饌,珍饈方丈。其器皿皆銅物,氣味香旨,世所罕見。
  酒數行,謂彥曰:「向將一婦人自隨,今欲暫邀之。」彥曰:「善。」又於口中吐一女子,年可十五六,衣服綺麗,容貌殊絶,共坐宴。俄而書生醉臥,此女謂彥曰:「雖與書生結妻,而實懷怨。向亦竊得一男子同行,書生既眠,暫喚之,君幸勿言。」彥曰:「善。」女子於口中吐出一男子,年可二十三四,亦穎悟可愛,乃與彥敘寒溫。書生臥欲覺,女子口吐一錦行障遮書生。書生乃留女子共臥。男子謂彥曰:「此女子雖有心,情亦不甚,向復竊得一女人同行,今欲暫見之,願君勿洩。」彥曰:「善。」男子又於口中吐一婦人,年可二十許,共酌,戲談甚久。聞書生動聲,男子曰:「二人眠已覺。」因取所吐女人,還內口中。須臾,書生處女乃出,謂彥曰:「書生欲起。」乃吞向男子,獨對彥坐。然後書生起,謂彥曰:「暫眠遂久,君獨坐,當悒悒邪?日又晚,當與君別。」遂吞其女子,諸器皿悉內口中。留大銅盤,可二尺廣,與彥別曰:「無以藉君,與君相憶也。」
  彥太元中為蘭臺令史,以盤餉侍中張散。散看其銘,題云是永平三年作。

【譯文】

東晉時,陽羨地方的許彥,行走在綏安的山中,遇到一個十七、八歲的書生,側躺在路邊,說自己腳疼,請求讓他寄坐在鵝籠中。許彥以為他說笑話,書生便進了鵝籠中,奇怪的是,鵝籠並沒有變得寬大,書生身材也沒有變小,只見他怡然自得地和兩隻鵝一起坐在籠子裡,鵝也沒有因此而受到驚嚇。許彥背起鵝籠上路,也不覺得鵝籠變得更重。走了一段路後,許彥就在樹下休息,書生從籠子走出來,說:「感謝你背我一程,想為您備點酒菜。」許彥說:「好啊。」書生就從嘴裡吐出一個銅匣子,裡面有好多好吃的佳餚。盛菜的器皿都是是銅製的,菜餚都氣味芳香,世上所罕見。

  酒過數巡,書生對許彥說:「以前有一個女人自願和我在一起,現在想邀她來。」許彥說:「好啊。」書生就從嘴裡吐出一個女子,約莫十五、六歲,衣服華麗,姿色絕倫。她挨著書生坐下來,三人一起吃喝談笑。不一會,書生就喝得醉醺醺,躺下來睡著了。女人就對許彥說︰「我雖然是書生的髮妻,但心裡卻不喜歡他,這次我有偷偷帶了個男人同行,書生現在睡了,我把他叫來一起喝酒,請你不要說出去。」許彥說:「好的。」女子就從嘴裡吐出一個男人,大約二十三、四歲,也長的十分英俊瀟灑,男人便和許彥相互寒喧了起來。過了半晌,書生身體忽然動了動,好像就要醒過來。女人趕緊從嘴裡吐出一個錦帳遮住了她的情人。書生便拉著女子一起躺下來,陪他睡個午覺。這時,錦帳外的男人悄悄對許彥說︰「這個女人雖然對我有情,但也不是很真心,我這次也偷偷帶了個女人同行,現在書生和女人都睡了,我想和她見個面,希望你替我守密。」許彥說:「好啊。」這個男人就從嘴裡吐出另一名女人,年紀約二十來歲,三人就一起喝酒、聊天。過了好一會兒,男人聽到書生翻身的聲音,說︰「他倆快醒過來了。」於是連忙張口,把他吐出來的女人納入口中。片刻之後,書生的妻子從錦帳裡走出來,對許彥說︰「我丈夫就要醒了。」說著就張口吞下她吐出來的男人,獨自坐在許彥前面。接著書生醒了過來,對許彥說︰「本想只是小睡一下,沒想到睡了這麼久,你一人獨坐在這裡,一定感到很無聊吧。天色也晚了,我想就在這裡和你告別。」說完就將女子和各種銅器都收入口中,只留下一個約二尺寬的大銅盤,送給許彥。對許彥道別說︰「沒什麼好送你的,這個銅盤就留作紀念吧!」

  許彥在太元年間[3]出任蘭臺令史,把銅盤贈送給侍中張散,張散看銅盤裡的題刻文字,裡面寫的是永平三年作[4]。

【注釋】
  • [1]陽羨:今江蘇宜興。秦漢時稱陽羨。
  • [2]奩子:女子梳妝用的鏡匣,泛指精巧的小匣子。
  • [3]大元:東晉.孝武帝年號,太元元年為西元376年。
  • [4]永平:西晉.晉惠帝年號,永平三年為西元293年。
【註】今本《續齊諧記》僅十七條,然文學性較高,頗多佳作。其取材,部分輯自舊集,還有不少來自民間傳說故事,情節新奇,富于浪漫氣息。

【作者】
  吳均(西元469~520)字叔庠,南朝梁故鄣(今浙江省安吉縣西北) 人。通史學,工詩,善於寫景,小品書札尤為見長。文辭清拔, 時人多仿效之,號為吳均體。著有後漢書注、錢塘先賢傳、通史 、續齊諧記等。寫景散文《與朱元思書》、《與顧章書》等藝術成就較高,為歷代傳誦的寫景名篇,「文體清拔有古氣」,對當時文壇有很大的衝擊。時人仿傚,號稱「吳均體」。吳均著作》《吳均詩作1》《吳均詩作2--中國國學網

【賞析】+網路資源[續齊諧記--維基文庫]、[續齊諧志--互動百科]、[古代兄弟悌愛故事選]

世說新語七則--劉義慶[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四]

[荀巨伯、司馬德操、謝太傅、曹娥婢、周處、劉伶、魏武帝]

【原文】 荀巨伯世說新語・德行第一
  荀巨伯[1]遠看友人疾,值胡賊攻郡,友人語(ㄩˋ玉)巨伯曰:「吾今死矣,子可去。」巨伯曰:「遠來相視,子令吾去;敗義以求生,豈荀巨伯所行邪!」賊既至,謂巨伯曰:「大軍至,一郡盡空,汝何男子,而敢獨止?」巨伯曰:「友人有疾,不忍委之,寧以我身代友人命。」賊相謂曰:「我輩無義之人,而入有義之國。」遂班軍而還,一郡並獲全。

【譯文】
  荀巨伯到遠方探望生病的朋友,正好遇上匈奴人來攻城。友人對巨伯說:「我是快死的人了,你趕快走吧!」荀巨伯說:「我遠道來探望你,你卻要我離開;這種為了貪生怕死而敗壞道義的行徑,難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來的嗎?」等到匈奴兵來了,問荀巨伯說:「大軍一到,全城的人都逃走了,你是甚麼人,竟敢獨自停留在這裡?」荀巨伯回答說:「友人有病,不忍心拋下他,寧願用我的身體來換取朋友的生命!」匈奴人聽了相互說道:「我們這些無義的人,竟然攻入這個講究道義的國家!」於是整個軍隊撤離小城,全城因而得以保全。

【註釋】
  • [1]荀巨伯:漢桓帝時穎川(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帶)人,生平不可考。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 司馬德操世說新語・言語第二
  南郡龐士元[1]聞司馬德操在潁川,故二千甲候之。至,遇德操采桑,士元從車中謂曰:「吾聞丈夫處世,當帶金佩紫,焉有屈洪流之量,而執絲婦之事!」德操曰:「子且下車。子適知邪徑之速,不慮失道之迷。昔伯成[2]耦耕,不慕諸侯之榮;原憲[3]桑樞,不易有官之宅。何有坐則華屋,行則肥馬,侍女數十,然後為奇!此乃許、父[4]所以慷慨,夷、齊[5]所以長嘆。雖有竊秦之爵,千駟之富,不足貴也。」士元曰:「僕生出邊垂,寡見大義。若不一叩洪鐘、伐雷鼓,則不識其音響也。」

【譯文】
  南郡的龐統(士元)聽說司馬徽(德操)人在潁川,所以趕了二千里路去拜訪他。龐統到了潁川,正好遇到司馬徽在摘桑葉,龐統在車上對司馬徽說:「我聽說大丈夫處於世間,就應該帶金印佩紫綬,那裡有委曲自己如大江般的才器,卻去做養蠶採桑如婦女的事情呢?」司馬徽說:「你暫且下車來吧!你只知道旁門左道、追取富貴的快速邪徑,卻沒憂慮到遠離正道而迷失了自己。從前伯成子高寧可與人並耕田野,也不貪慕諸侯的榮華富貴;原憲寧可住在桑木做門樞的簡陋房子,也不願去換取華麗的官宅。哪裡有住在豪華大廈裡,坐在肥壯駿馬上,好幾十名婢女在旁扶持,然後才叫做奇特、了不起呢!這就是高士許由、巢父為什麼慷慨高義,隱者伯夷、叔齊為什麼長聲慨嘆啊!雖然呂不韋偷到了秦國的大爵位,擁有了千乘車馬的厚祿,也沒什麼可貴的。」龐統說:「我生長在偏僻的遠方,很少見識過大義理。如果不是(今天來向您請教)、敲響那洪聲的鐘和那雷鳴般的大鼓,那就沒有機會見識到鐘鼓宏大的音響了(領略您偉大的胸襟)。」

【注釋】

  • [1]龐士元:龐統,字士元,東漢末襄陽人,曾任南郡功曹(能參與一郡的政務),年輕時曾去拜會司馬德操,德操很賞識他,稱他為鳳雛。後從劉備。司馬德操:司馬徽,字德操。曾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和龐統。
  • [2]伯成:伯成子高。據說堯做君主時,伯成子高封為諸侯。後來禹做了君主,伯成認為禹不講仁德,只講賞罰,就辭去諸侯,回家種地。
  • [3]原憲:孔子弟子,字子思。據說,他在魯國的時候,很窮,住房破破爛爛,用桑樹枝做門上的轉軸。他不求舒適,照樣彈琴唱歌。
  • [4]許、父:許由、巢父。許由,許由是傳說中的隱士。堯想讓位給許由,許由不肯接受。堯又想請他出任九州長,他認為這汙了他的耳朵,就跑去洗耳及露出羞愧的臉色。巢父:是許由的朋友,堯也想把職位讓給他,他不肯接受。
  • [5]夷、齊:伯夷、叔齊,商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。孤竹君死,兄弟倆互相讓位,不肯繼承,結果都逃走了。後來周武王統一天下,兩人因反對周武王討伐商紂,不肯吃周朝的糧食,餓死在首陽山。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 謝太傅世說新語・言語第二
 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,與兒女講論文義。俄而雪驟,公欣然曰:「白雪紛紛何所似?」兄子胡兒曰:「撒鹽空中差可擬。」兄女曰:「未若柳絮因風起。」公大笑樂。即公大兄無奕女,左將軍王凝之妻也。

【譯文】
  一個寒冷的雪天,謝太傅(安)把家人聚會在一起,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。忽然間,雪下得緊了,太傅高興地說:「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?」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:「用撒鹽空中差可比擬。」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:「不如比作柳絮因風吹得滿天飛舞。」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。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、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。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 曹娥婢世說新語.捷悟第十一
  魏武嘗過曹娥碑下,楊修從,碑背上見題作「黃絹幼婦外孫齏(ㄐㄧ基)臼」八字,魏武謂修曰:「卿解不?」答曰:「解。」魏武曰:「卿未可言,待我思之。」行三十里,魏武乃曰:「吾已得。」令修別記所知。修曰:「黃絹,色絲也,於字為絕;幼婦,少女也,於字為妙;外孫,女子也,於字為好;齏臼,受辛也,於字為辭。所謂『絕妙好辭』也。」魏武亦記之,與修同,乃歎曰:「我才不及卿,乃覺三十里。」

【譯文】
  魏武帝(曹操)曾經從曹娥碑旁路過,楊修跟隨著他。看見碑的背面寫著「黃絹幼婦,外孫齏臼」八個字。魏武帝就問楊修:「你懂其意嗎?」楊修回答說:「懂。」魏武帝:「你先不要說出來,等我想一想。」走了三十里路,魏武帝才說:「我已經想出來了。」他叫楊修把理解的意思另外寫下來。楊修寫道:「黃絹,是有顏色的絲,色絲合成絕字;幼婦,是少女的意思,少女合成妙字;外孫,是女兒的兒子,女子合成好字;齏臼,是用來盛裝辛辣東西的容器,受辛合成辭(辤)字。這四字合起來就是『絕妙好辭』。」魏武帝也把自己理解的意思寫下了,結果和楊修的一樣,於是感嘆地說:「我的才氣不如你,竟然相差三十里。」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 周處世說新語・自新第十五
  周處年少時,凶強俠氣,為鄉里所患,又義興水中有蛟,山中有邅(ㄓㄢ沾)跡虎,並皆暴犯百姓,義興人謂為「三橫」,而處尤劇。或說處殺虎斬蛟,實冀三橫唯餘其一。處即刺殺虎,又入水擊蛟,蛟或浮或沒,行數十里,處與之俱,經三日三夜,鄉里皆謂已死,更相慶。竟殺蛟而出。聞里人相慶,始知為人情所患,有自改意。乃自吳尋二陸,平原不在,正見清河,具以情告,並云欲自修改,而年已蹉跎,終無所成。清河曰:「古人貴朝聞夕死,況君前途尚可。且人患志之不立,亦何憂令名不彰邪!」處遂改厲,終為忠臣孝子。

【譯文】

  周處年輕的時候,凶狠逞強好鬥,被鄉里人認為是禍害;另外,義興河中有條蛟,山中有頭大老虎,也都一起危害百姓,義興人稱為「三害」,而周處為害特別嚴重。有人勸說周處去殺虎斬蛟,實際上是希望三害中只剩下一害。周處立即去殺死了那隻老虎,又跳進河裡去斬蛟。那條蛟一會兒浮上來,一會兒沉下去,游了幾十里,周處跟著它一起浮沉,經過三天三夜,鄉里人都以為周處和蛟都已經死了,互相慶賀。結果周處竟殺死了蛟,出來後,聽到鄉里人互相慶賀,才知道自己也被人們認為禍害,因此有了改過自新的意思。於是到吳郡去尋訪陸機和陸雲,陸機不在,只見到陸雲,就把鄉裏人恨自己的情況完全告訴了陸雲,並且說自己想要改正過錯但年紀已經大了,擔心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。陸雲說:「古人看重『朝聞道,夕死可也!』的道理,何況你的前途還有希望。再說人只怕沒有志向,又何必憂慮美好的名聲不能顯揚呢?」周處於是改過自勉,最終成為忠臣孝子。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 劉伶《世說新語・任誕第二十三
  劉伶病酒,渴甚,從婦求酒。婦捐酒毀器,涕泣諫曰:「君飲太過,非攝生之道,必宜斷之!」伶曰:「甚善。我不能自禁,唯當祝鬼神,自誓斷之耳!便可具酒肉。」婦曰:「敬聞命。」供酒肉於神前,請伶祝誓。伶跪而祝曰:「天生劉伶,以酒為名,一飲一斛,五斗解酲(ㄔㄥˊ程)[1]。婦人之言,慎不可聽!」便引酒進肉,隗(ㄨㄟˇ委)然[2]已醉矣。

【譯文】
  劉伶喝酒成癮,有一次非常口渴,於是向妻子要酒喝。他夫人把酒倒掉,摔碎了裝酒的瓶子,然後哭著規勸劉伶說:「您喝酒太多了,不是養生的方法,一定要戒掉啊!」劉伶說道:「那好吧!我自己戒不了,只有在神面前禱告發誓才能把酒戒掉,請您準備酒和肉吧!」夫人說:「就遵從你的意思來辦。」於是,她把酒肉放在神案上,請劉伶來禱告。劉伶跪在神案前,大聲禱告說:「老天生了我劉伶,是愛喝酒出了名的,一次要喝十斗才能過癮,喝五斗才能解除酒病。婦道人家的話,可千萬不能聽!」說罷,拿起酒肉,大吃大喝起來,不一會兒便醉倒了。

【注釋】
  • [1]解酲:醒酒;消除酒病。
  • [2]隗然:此處作「頹然」,倒下。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 魏武帝《世說新語・假譎第二十七
  魏武嘗言:「人欲危己,己輒心動。」因語所親小人曰:「汝懷刀密來我側,我必說『心動』,執汝使行刑;汝但勿言其使,無他,當厚相報。」執者信焉,不以為懼,遂斬之。此人至死不知也。左右以為實,謀逆者挫氣矣。

【譯文】
  魏武帝(曹操)曾說:「如果有人要謀害我,我就會心跳得厲害。」他隨即對他的貼身僕人說:「你揣著刀,悄悄走到我身邊,我一定會說我心跳得厲害,然後就把你抓起來送去受刑。你只要不說是我指使你的,就不會有什麼事,我還會重重報答你。」僕人相信了他的話,也沒覺得害怕,結果就被殺了。此人到死也不知曹操的心機。左右的人都以為這是真的,想謀害他的人從此就洩氣了。

【註】《世說新語》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「筆記小說」的代表作,由南朝宋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共同編撰。全書分上、中、下三卷。

【作者】
  劉義慶(403年-444年),彭城(今江蘇徐州市)人,劉宋宗室,武帝劉裕,襲臨川王。任官各地清正有績,後因疾病京師,卒年四十一。曾集士人作《世說新語》、《幽明錄》等書。

【賞析】+網路資源[世說新語--開放文學]、[世說新語--維基文庫]、[世說新語--中文百科在線]、[世說新語--百度百科]

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

拾遺記一則(周穆王)--王嘉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四)

【原文】
  穆王即位三十二年,巡行天下。馭(ㄩˋ玉)黃金碧玉之車,傍氣乘風,起朝陽之岳,自明及晦,窮㝢(ㄩˇ宇)[1]縣之表。有書史十人,記其所行之地。又副以瑤華之輪十乘,隨王之後以載其書也。王馭八龍之駿:一名絕地,足不踐土;二名翻羽,行越飛禽;三名奔霄,夜行萬里;四名超影,逐日而行;五名踰輝,毛色炳燿(ㄧㄠˋ耀);六名超光,一形十影;七名騰霧,乘雲而奔;八名挾翼,身有肉翅。遞而駕焉,按轡(ㄆㄟˋ配)徐行,以匝天地之域。王神智遠謀,使跡轂(ㄍㄨˇ谷)遍於四海,故絕異之物,不期而自服焉。

  三十六年,王東巡大騎之谷。指春宵宮,集諸方士仙術之要,而螭(ㄔ吃)、鵠、龍、蛇之類,奇種憑空而出。時已將夜,王設長生之燈以自照,一名恆輝。又列璠(ㄈㄢˊ煩)膏之燭[2],遍於宮內,又有鳳腦之燈。又有冰荷者,出冰壑之中,取此花以覆燈七八尺,不欲使光明遠也。西王母乘翠鳳之輦(ㄋㄧㄢˇ碾)而來,前導以文虎、文豹,後列雕麟、紫麏(ㄐㄩㄣ君)[3]。曳丹玉之履,敷碧蒲之蓆,黃莞之薦,共玉帳高會。薦清澄琬琰之膏以為酒。又進洞淵紅蘤(ㄏㄨㄚ花)[4],嶔州甜雪,崑流素蓮,陰岐黑棗,萬歲冰桃,千常碧藕,青花白橘。素蓮者,一房百子,凌冬而茂。黑棗者,其樹百尋,實長二尺,核細而柔,百年一熟。

  扶桑東五萬裡,有磅(ㄅㄤˋ棒)磄山。上有桃樹百圍,其花青黑,萬歲一實。鬱水在磅磄山東,其水小流,在大陂之下,所謂「沉流」,亦名「重泉」。生碧藕,長千常,七尺為常也。條陽山出神蓬,如蒿,長十丈。周初,國人獻之,周以為宮柱,所謂「蒿宮」也。中有白橘,花色翠,而實白大如瓜,香聞數里。奏環天之和樂,列以重霄之寶器。器則有岑(ㄘㄣˊcén涔)華鏤管,䀟(ㄈㄟˋ沸)澤雕鐘,員山靜瑟,浮瀛羽磬,撫節按歌,萬靈皆聚。環天者,鈞天也。和,廣也。岑華,山名也,在西海,上有象竹,截為管吹之,為群鳳之鳴。䀟澤出精銅,可為鐘鐸。員山,其形員也。有大林,雖疾風震地,而林木不動,以其木為琴瑟,故曰「靜瑟」。浮瀛,即瀛洲也,上有青石,可為磬(ㄑㄧㄥˋ慶),磬者長一丈,輕若鴻毛,因輕而鳴。西王母與穆王歡歌既畢,乃命駕升雲而去。

【譯文】
  周穆王繼位三十二年時,穆王開始周遊天下。他乘坐著黃金、青玉裝飾的御車,駕霧乘風般地疾馳,從那朝陽升起的高山動身,從白晝到黑夜,不辭辛苦地走遍天下。有十名史官,記載各地見聞。還配備十輛飾有美玉的彩車,跟隨在穆王的後面,裝載各種書籍。穆王駕馭著八匹龍駒駿馬:第一匹名叫絕地,疾馳起來足不沾塵;第二匹名叫翻羽,奔馳速度超過飛鳥;第三匹名叫奔霄,夜間趕路遠行萬里;第四匹名叫超影,追逐太陽並駕齊驅;第五匹名叫踰輝,毛色油潤光彩煥發;第六匹名叫超光,飛閃而過一形十影;第七匹名叫騰霧,乘雲駕霧奔騰不息;第八匹名叫挾翼,長有肉翅馳騁如飛。每當穆王依次換馬時,就收緊韁繩慢慢前行,以環繞天地之間。穆王聰明而有才智,又能深謀遠慮,天下各處都留下了他的車轍馬跡,因此就連那些桀傲不馴的遠方諸侯,也都不約而同地歸附穆王旎下。

  周穆王三十六年的時侯,穆王向東巡遊大騎谷,到春宵宮休息,招集眾方士探求長生不老的要術。這時螭、鵠、龍、蛇等奇禽異獸突然在空中出現。當時已經將近夜晚,穆王添設了長生燈給自己照明,另取名叫作恆輝燈。還成排地點燃璠膏燭,遍布宮內。同時設有鳳腦燈,還有出自冰山雪谷的冰荷,用冰荷花罩在距離燈火七八尺高的地方,目的是使燈光不能遠照。西王母乘坐翡翠裝飾的風車到來了,車前有紋虎、紋豹引導開道,車後有花麒麟、紫獐鹿列隊保護。西王母穿著紅玉鑲嵌的鞋,地上鋪陳著碧綠的香蒲草和鮮黃的水蔥草編織的蓆子,和穆王一起在玉飾的帷帳裏舉行盛會。西王母拿出清澈的瓊槳玉液當作美酒,又端出了洞淵的紅花,嶔州的甜雪,崑流的素蓮,陰岐的黑棗,萬年的冰桃,千丈的碧藕,還有開青花的白橘。素蓮,一個子房結一百個蓮子,越冬時節也依然枝葉茂盛。黑棗,樹高八十丈,果實長二尺,棗核既細小又柔軟,一百年才成熟一次。

  在扶桑神樹以東五萬里的地方,有一座高大的磅磄山。山上長著一百圍粗的大桃樹,開青黑色的桃花,一萬年才結一次桃子。鬱水在磅磄山東側,河水在地下流動,出現在大山坡下,就是所說的「沉流」,也叫作「重泉」。水中生長著碧綠的蓮藕,長足有一千常,七尺是一常。條陽山出產仙蓬草,長得像蒿草,草莖長達十丈。周代初年,國內有人奉獻這種草,周王用它做宮室的柱子,因此稱為蒿宮。山中還生有白橘樹,花色青翠,果實雪白,其大如瓜,香飄幾里之外。西王母與穆王在一起,演奏那環天的和樂,周圍擺設著天宮的珍貴樂器。這些樂器有岑華山的鏤管、䀟澤山的雕鐘、員山的靜瑟、浮瀛的羽磬。他們打著節拍高歌,各種靈性之物聞聲趕來。所謂「環天」,指的就是天的中央。所謂「和樂」,就是傳播極廣的曲調。岑華是山名,聳立在西海邊上,山上生有象竹,截斷竹子製成笛簫吹奏,悠揚的樂聲就像成群的鳳凰在鳴唱。䀟澤山出產優質的青銅,可以用來製造編鐘和大鈴。員山是圓形的,山上有大森林,即使猛烈的大風吹得地動山搖,可是員山上的林木卻寂然不動。人們用山上的樹木製造琴瑟,所以稱它為「靜瑟」。浮瀛就是海外仙山瀛洲,島上有青石,可以製造成磬,磬雖長達一丈,可是卻輕如鴻毛,因為體輕,所以能隨風自鳴。當西王母和穆王歡樂的彈唱結束後,西王母就吩咐從人駕起祥雲,飛升而去。

【注釋】
  • [1]㝢:大篆「宇」字。
  • [2]璠:美玉。
  • [3]麏:獐鹿。
  • [4]蘤:古同「花」字。
【註】拾遺記》是中國古籍,又名《拾遺錄》﹑《王子年拾遺記》,為隴西安陽王嘉所撰,共十卷,二百二十篇。

【作者】
  王嘉(?-390),字子年,隴西安陽(治今秦安縣東)人。是當時的一個方士,滑稽好語笑。因戰亂潛於終南山,結庵廬而止。後被逼無奈而出仕,王嘉「能言未然之事,辭如讖記」,所以公侯以下,都到王嘉處參拜,詢問世事。後為姚萇所殺。

【賞析】+網路資源[拾遺記--維基文庫]、[拾遺記/卷三--是何年]、[拾遺記--百度百科]

神仙傳三則(魏伯陽、壺公、左慈)--葛洪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四)

【原文】 魏伯陽
  魏伯陽者,吳人也,本高門之子,而性好道術。後與弟子三人,入山作神丹。丹成,知弟子心懷未盡,乃試之曰:「丹雖成,然先宜與犬試之,若犬飛,然後人可服耳;若犬死,即不可服。」乃與犬食,犬即死,伯陽謂諸弟子曰:「作丹唯恐不成,今既成而犬食之死,恐是未合神明之意,服之恐復如犬,為之奈何?」弟子曰:「先生當服之否?」伯陽曰:「吾背違世路,委家入山,不得道亦恥復還,死之與生,吾當服之。」乃服丹,入口即死。弟子顧視相謂曰:「作丹以求長生,服之即死,當奈此何?」獨一弟子曰:「吾師非常人也,服此而死,得無意也。」因乃取丹服之,亦死。余二弟子相謂曰:「所以得丹者,欲求長生者,今服之即死,焉用此為?不服此藥,自可更得數十歲在世間也。」遂不服,乃共出山,欲為伯陽及死弟子求棺木。二子去後,伯陽即起,將所服丹內死弟子及白犬口中,皆起。弟子姓虞,遂皆仙去。道逢入山伐木人,乃作手書與鄉里人寄謝,二弟子乃始懊恨。伯陽作《參同契五行相類》,凡三卷,其說是《周易》,其實假借爻(ㄧㄠˊ搖)象[1],以論作丹之意。而世之儒者,不知神丹之事,多作陰陽注之,殊失其旨矣。

【譯文】
  魏伯陽是吳國人,出身門第很高,但非常喜歡道術。後來,他帶著三個弟子進山去煉丹。丹煉成以後,魏伯陽知道有的弟子心不是很真誠,就故意試驗他們說:「丹雖然煉成了,但最好還是先拿狗試一試。如果狗吃了丹以後飛升騰空,然後我們才能吃。如果狗吃了丹死了,那人就不能吃。」於是就把丹給狗吃,狗當時就死了。伯陽就對弟子們說:「煉丹時唯恐煉不成功,現在煉成了,狗吃後卻死了。我想恐怕是我們煉丹違背了神靈的意旨,如果我們吃了也像狗一樣死去,這可怎麼辦呢?」弟子說:「先生吃不吃這丹呢?」伯陽說:「我違抗了世俗的偏見,離家進山,沒有得道,實在沒臉再回去,不管是死是活,我都得把丹吃掉。」說罷就把丹服下去了。剛一吃完,伯陽就死了。弟子們互相大眼瞪小眼,說:「本來煉丹是為了長生不死,現在吃了丹卻死了,真是沒法辦了。」只有一個弟子說:「我看老師不是平常人,吃丹後死了,大概不是他的真心吧。」說罷就拿丹吃下去,也立刻死了。剩下的兩個弟子互相說:「咱們煉丹就是為求長生,現在吃了丹就死,要這丹有什麼用呢?不吃它,仍可以在世上活它幾十年呢。」於是他倆都沒有服丹,一塊出山,打算給伯陽和已死的弟子尋求棺材。兩個弟子走後,伯陽就站起來了,把自己所服的丹放在那個死弟子和白狗的嘴裡,弟子和狗都活了。這個弟子姓虞,和伯陽一同飛升成仙而去。在路上他們看見一個上山砍柴的人,伯陽就寫了封信讓砍柴人捎給那兩個弟子,兩個弟子十分懊悔。魏伯陽著了一本書叫《參同契五行相類》,一共三卷,表面上是論述《周易》,其實是假借《易經》中的八卦圖象來論述煉丹的要領。後來的儒生們不懂得煉丹的事,把魏伯陽這部書當成論陰陽八卦的書來注解,這和書的原意就相去太遠了。

【注釋】

  • [1]爻象:易經各卦的六爻所顯示的形象,引申為形跡、跡象。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 壺公
  壺公者,不知其姓名也。今世所有《召軍符》、《召鬼神治病玉府符》凡二十餘卷。皆出自公。故總名《壺公符》。時汝南有費長房者,為市掾(ㄩㄢˋ願)[1],忽見公從遠方來,入市賣藥。人莫識之,賣藥口不二價,治病皆愈。語買人曰:「服此藥必吐某物,某日當愈。」事無不效。其錢日收數萬,便施與市中貧乏饑凍者,唯留三五十。常懸一空壺於屋上,日入之後,公跳入壺中。人莫能見,唯長房樓上見之,知非常人也。長房乃日日掃公座前地,及供饌(ㄓㄨㄢˋ傳)物,公受而不辭。如此積久,長房尤不懈,亦不敢有所求。公知長房篤信,謂房曰:「至暮無人時更來。」長房如其言即往,公語房曰:「見我跳入壺中時,卿便可效我跳,自當得入。」長房依言,果不覺已入。入後不復是壺,唯見仙宮世界。樓觀重門閣道,公左右侍者數十人。公語房曰:「我仙人也,昔處天曹,以公事不勤見責,因謫人間耳。卿可教,故得見我。」

  長房下座頓首曰:「肉人無知,積罪却厚,幸謬見哀憫,猶入剖棺布氣。生枯起朽。但恐臭穢頑弊,不任驅使。若見哀憐,百生之厚幸也。」公曰:「審爾大佳,勿語人也。」公後詣長房於樓上曰:「我有少酒,相就飲之。」酒在樓下,長房使人取之,不能舉盎(ㄤˋàng),至數十人莫能得上。乃白公,公乃下,以一指提上。與房共飲之。酒器如拳許大,飲之至暮不竭。告長房曰:「我某日當去,卿能去乎。」房曰:「欲去之心,不可復言,欲使親眷不覺知去,當有何計。」公曰:「易耳。」乃取一青竹杖與房,戒之曰:「卿以竹歸家,便可稱病,以此竹杖置卿所臥處,默然便來。」房如公言。去後,家人見房已死,屍在牀。乃向竹杖耳,乃哭泣葬之。

  房詣公,恍惚不知何所。公乃留房於羣虎中。虎磨牙張口欲噬房,房不懼。明日,又內於石室中,頭上有一方石,廣數丈。以茅綯(ㄊㄠˊ陶)[2]懸之。又諸蛇來嚙繩,繩即欲斷,而長房自若。公至,撫之曰:「子可教矣。」又令長房啗屎兼蛆長寸許,異常臭惡。房難之,公乃歎謝遣之曰:「子不得仙道也。賜子為地上主者,可得壽數百歲。」為傳封符一卷付之,曰:「帶此可主諸鬼神,常稱使者,可以治病消災。」房憂不得到家,公以一竹杖與之曰:「但騎此,得到家耳。」房騎竹杖辭去,忽如睡覺,已到家。家人謂見鬼,具述前事,乃發棺視之,唯一竹杖,方信之。房所騎竹杖,棄葛陂中,視之乃青龍耳。初去至歸,謂一日,推問家人,已一年矣。

  房乃行符,收鬼治病,無不愈者。每與人同坐共語,常呵責嗔怒,問其故,曰:「嗔鬼耳。」時汝南有鬼怪,歲輒數來郡中,來時從騎如太守。入府打鼓。周行內外,爾乃還去,甚以為患。房因詣府廳事,正值此鬼來到府門前。府君馳入,獨留房。鬼知之,不敢前。房大叫呼曰:「便捉前鬼來。」乃下車伏庭前,叩頭乞曰:「改過。」房呵之曰:「汝死老鬼,不念溫良,無故導從,唐突官府,自知合死否。急復真形。」鬼須臾成大鼈。如車輪。頭長丈餘。房又令復人形。房以一札符付之,令送與葛陂君,鬼叩頭流涕,持札去。使人追視之,乃見符札立陂邊。鬼以頭繞樹而死。房後到東海,東海大旱三年。謂請雨者曰:「東海神君前來淫葛陂夫人,吾係之,辭狀不測,脫然忘之。遂致久旱。吾今當赦之,令其行雨。」即便有大雨。房有神術,能縮地脈千里,存在目前宛然,放之復舒如舊也。

【譯文】
  壺公是一位仙人,不知他凡間的姓名叫什麼。當今世上所有的《召軍符》、《召鬼神治病玉府符》共二十多卷,都出自壺公之手,所以總稱為《壺公符》。當時河南汝南有個當市掾的人叫費長房,忽然看見壺公從遠方來到街上賣藥。人們都不認識壺公,他賣藥不許還價,他的藥服後不管什麼病都能治好。壺公賣了藥,總要囑咐買藥的人說:「服了藥之後會吐出什麼東西,哪一天病會好。」他說的話每一次都很應驗。他每天賣藥都能掙好幾萬錢,然後就把錢施捨給街上那些饑寒貧窮的人,只留下三五十個錢。他經常把一個空壺掛在屋頂上,太陽西下之後,他就跳進壺裡。這事誰也沒發現,只有費 長房在樓上看見了,由此而知壺公不是凡人。費長房就天天清掃壺公的屋子,供給壺公吃的東西,壺公並不推辭。日子長了費長房仍堅持不懈地照常掃地供食,也不敢對壺公有所請求。壺公看出來費長房心地很虔誠,有一次就對他說:「到晚上沒人的時候你到我這兒來吧。」費長房晚上來到壺公屋裡,壺公對他說:「你看我跳進壺裡時,你也和我一樣的方法跳,就可以進入壺中了。」費長房照他的話一跳,果然不知不覺地已在壺中了。進去後才發現不再是壺,而是進入了一個神仙的世界。只見樓台殿閣林立在道旁,還看見壺公帶看好幾十個隨從。壺公對費長房說:「我是神仙,當年在天界因為處理公務不夠勤勉,受到上界的責備把我貶到人間。我看你有道根可以受教,才讓你接近我。」

  費長房立刻離座下拜磕頭說:「我這俗人凡胎十分愚昧,積下了很多罪孽,幸虧得到你的憐憫關懷,就像劈開棺木給死屍送來仙氣,使枯朽的的屍骨起死回生。我只怕自己愚笨頑劣,不能為大仙效力。如果大仙繼續指引點化,真是我百世難遇的大幸啊!」壺公說:「我看你這人很不錯,但你千萬不許洩露天機。」壺公後來到樓上去看費長房,對他說:「我這裡有點酒,咱們倆喝幾杯吧。」壺公的酒在樓下裝在一個酒罈裡,費長房就讓人到樓下取來,但幾十個人也抬不動那罈子,只好來告訴壺公,壺公下樓去,用一個手指把酒罈子拎到樓上來了。兩個人對飲,酒器只有拳頭大,但喝到天黑也喝不盡。壺公告訴費長房:「我不久要回天上仙界,你願意和我同去嗎?」費長房說:「那還用說,不過我想讓家裡人不要發現我出走,有沒有什麼辦法呢?」壺公說:「這很簡單。」他就給了費長房一支青竹杖,告誡他說:「你拿這支竹杖回家後,就對家人說你病了,然後把竹杖放在你的床上,就悄悄到我這裡來。」費長房按照壺公的話做了。離開家後,家裡人見費長房已死在床上,屍體臥在床上。其實床上的屍體就是壺公的那支竹杖,家人痛哭後就把費長房埋葬了。

  費長房跟著壺公,恍惚之間便不知到了什麼地方,壺公故意把他放在一群老虎中,老虎張牙舞爪要吃掉他,他一點都不害怕。第二天,壺公又把費長房關在一個石洞裡,頭頂上用草繩吊著一塊幾丈寬的大石頭,又讓幾條蛇咬那草繩,草繩眼看要斷了,下面的費長房仍泰然自若。壺公來到石洞看見這情景,就拍拍他的肩膀說:「你可以受教學道了。」後來壺公又讓費長房吃屎,屎裡還有一寸多長的蛆,又臭又髒,費長房這次可為了難。壺公就打發他回去,對他說:「看來你還是得不了仙道啊。我讓你當地上的人瑞吧,可以活好幾百歲。」說罷給了他一卷封著的符說:「你有了這符就能驅使鬼神,長期當天神的使者,還可以治病消災。」費長房擔心到不了家,壺公又給他一支竹杖說:「騎著它就可以到家了。」費長房騎上竹杖辭別而去,忽然像大夢初醒,一看已經到家了。家裡以為他是鬼,他就詳細講述了經過,家人就去墓地打開棺材一看,裡面只是一支竹杖,這才相信了他的話。費長房騎回來的那支竹杖扔在草灘,一看原來是一條青龍。費長房說他從離家到回來只是一天的事,家裡人一算,已過了一年了。

  費長房就帶著符收鬼治病,沒有治不好的。有時他和病人坐著談話,忽然就大聲呵斥起來,客人奇怪地問怎麼回事,他說:「剛才是呵斥鬼呢。」當時汝南有個妖怪,一年裡要到郡裡來幾回,來時帶著騎馬的隨從,變成太守的樣子,進到太守府內敲動堂鼓,然後在府內外到處繞行,隨後就走了,太守十分討厭也沒辦法。有一天,費長房有事到太守府,恰好那鬼怪也來到府門前。太守跑進府內,只把費長房留在大廳裡。鬼怪知道後不敢進府,費長房就大喊一聲:「把那個鬼給我抓起來。」鬼嚇得趕快下車趴在大廳前,不停地磕頭乞求,保證改過。費長房喝斥道:「你這個該死的老鬼,不老老實實待著,竟敢帶著隨從冒犯官府,該不該死?還不快現出原形來?」鬼立現了原形,變成一隻大鼈,身子有車輪大,頭有一丈多長。費長房又讓它變成人形,交給鬼一道符,命他把符送交給葛陂君,鬼流淚磕頭而去。費長房派人在後面看,只見符立在草灘下,鬼把頸子纏在樹上死了。費長房後來到東海郡,東海郡已經三年大旱。費長房對求雨的人們說:「東海神君前來姦淫葛陂君的夫人,被我扣壓了,因為沒有核查他的口供,我也忙得忘記了處理,結果造成這裡久旱,現在我立刻放掉他讓他馬上行雨。」接著果然下起了大雨。費長房有神術能把大地縮成一小塊,千里之遠的情景就在眼前,放開就又恢復原狀了。

【注釋】
  • [1]市掾:管理市場的官員。
  • [2]綯:細繩。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左慈
  左慈者,字元放,廬江人也。少明五經,兼通星緯,見漢祚將衰,天下亂起,乃嘆曰:「值此衰亂,官高者危,財多者死,當世榮華不足貪也。」乃學道術,尤明六甲,能役使鬼神,坐致行廚。精思於天柱山中,得石室內《九丹金液經》,能變化萬端,不可勝記。

  魏曹公聞而召之,閉一石室中,使人守視,斷穀期年,乃出之,顏色如故。曹公自謂生民無不食道。而慈乃如是,必左道也,欲殺之。慈已知,求乞骸骨。曹公曰:「何以忽爾?」對曰:「欲見殺,故求去耳。」公曰:「無有此意,公卻高其志,不苟相留也。」乃為設酒,曰:「今當遠曠,乞分盃飲酒。」公曰:「善。」是時天寒,溫酒尚熱,慈拔道簪以撓酒,須臾道簪都盡,如人磨墨。初,公聞慈求分杯飲酒,謂當使公先飲,以與慈耳,而拔道簪以畫杯,酒中斷。其間相去數寸,即飲半,半與公,公不善之,未即為飲。慈乞盡自飲之,飲畢,以杯擲屋棟,杯懸搖動,似飛鳥俯仰之狀,若欲落而不落,舉座莫不視杯。良久乃墜,既而已失慈矣。尋問之,還其所居。曹公遂益欲殺慈。試其能免死否,乃敕收慈,慈走入群羊中,而追者不分。乃數本羊,果餘一口,乃知是慈化為羊也。追者語主人,意欲待見先生,暫還無怯也。俄而有大前,跪而曰:「為審爾否。」吏相謂曰:「此跪羊,慈也。」欲收之,於是群羊咸向吏言曰:「為審爾否。」由是吏亦不復知慈所在,乃止。

  後有知慈處者,告公,公又遣吏收之,得慈。慈非不能隱,故示其神化耳。於是受執入獄,獄吏欲拷掠之,戶中有一慈,戶外亦有一慈,不知孰是。公聞而愈惡之,使引出市殺之。須臾忽失慈所在,乃閉市門而索,或不識慈者,問其狀,言眇(ㄇㄧㄠˇ秒)一目[1],著青葛巾,青單衣,見此人便收之。及爾,一市中人皆眇一目,著葛巾青衣,卒不能分。公令普逐之,如見便殺。後有人見知,便斬以獻公,公大喜,及至視之,乃一束茅。驗其尸,亦亡處所。

  後有人從荊州來,見慈,刺史劉表亦以慈為惑眾,擬收害之。表出耀兵,慈意知,欲見其術,乃徐徐去。因又詣表,云:「有薄禮,願以餉軍。」表曰:「道人單僑,吾軍人眾,安能為濟乎。」慈重道之,表使視之。有酒一斗,器盛脯一束,而十人共舉不勝,慈乃自出取之,以刀削脯投地,請百人,奉酒及脯,以賜兵士,酒一杯,脯一片,食之如常脯味,凡萬餘人皆周足,而器中酒如故,脯亦不盡。坐上又有賓客千人,皆得大醉。表乃大驚,無復害慈之意。

  數日乃委表去,入東吳,有徐墮者,有道術,居丹徒。慈過之,墮門下有賓客車牛六七乘,欺慈云:「徐公不在。」慈知客欺之,便去。客即見牛在楊樹杪(ㄇㄧㄠˇ秒)行[2],適上樹,即不見,下即復見行樹上,又車轂皆生荊棘,長一尺,斫之不斷,推之不動。客大懼,即報徐公:「有一老翁眇目,吾見其不急之人,因欺之云:『公不在。』去後須臾,牛皆如此,不知何等意?」公曰:「咄咄,此是左公過我,汝曹那得欺之,急追可及。」諸客分布逐之,及慈,羅布叩頭謝之,慈意解,即遣還去。及至,車牛等各復如故。慈見吳王,孫討逆復欲殺之。後出遊,請慈俱行,使慈行於馬前,欲自後刺殺之。慈在馬前,著木履,挂一竹杖,徐徐而行,討逆著鞭策馬,操兵逐之,終不能及。討逆知其有術,乃止。後慈告葛仙公,言當入霍山合九轉丹,遂乃仙去。

【譯文】

  左慈,字元放,是廬江郡人。他年輕時就了解吉禮、凶禮、賓禮、軍禮、嘉禮等五種禮經,又通曉占星術,從星象中預測出漢朝的氣數將盡,國運衰落,天下將要大亂,就感嘆地說:「在這亂世中,官位高時太危險,錢財多了更容易死。所以世間的榮華富貴絕不能貪圖啊!」於是開始學道,尤其精通「奇門遁甲」,能夠驅使鬼神,坐著變出美味佳肴。他在天柱山精修苦煉道術,在一個石洞中得到一部《九丹金液經》,學會了使自己千變萬化的方術,法術很多記也記不完。

  東漢末年的曹操聽說後,把左慈召了去,關在一個石屋裡,派人監視,一年沒給他飯吃,過了一年才把他放出來,見他仍是原來的模樣。曹操認為世上的人沒有不吃飯的道理,左慈竟然一年不吃飯,一定是妖邪的旁門左道,就想殺掉他。曹操一起殺左慈的念頭,左慈就知道了,就向曹操請求放他一條老命,讓他回家。曹操說:「為什麼忽然急著要走呢?」左慈說:「你想要殺我,所以我請求你放我走。」曹操說:「哪裡哪裡,我怎麼會想殺你呢。既然你有高潔的志向,我就不強留你了。」曹操為左慈設酒宴餞行,左慈說:「我就要遠行了,請求和您分杯喝酒。」曹操同意了。當時天氣很冷,酒正在火上溫著,左慈拔下頭上的道簪攪和酒,片刻間道簪都溶在了酒中,就像磨墨時墨溶入水中一樣。一開始,曹操見左慈要求喝「分杯酒」,以為是自己先喝半杯然後再給左慈喝自己剩的半杯,沒想到左慈先用道簪把自己的酒杯畫了一下,酒杯就分成了兩半,兩半中都有酒,相隔著好幾寸。左慈先喝了一半,把另一半杯子給了曹操。曹操不太高興,沒有馬上喝,左慈就向曹操要過來自己都喝了。喝完把杯子往房梁上一扔,杯子在房梁上懸空搖動,像一隻鳥將向地上俯衝前的姿勢,要落又不落,宴席上的客人都抬頭看那酒杯,好半天杯子才落下來,但左慈也不見了。一打聽,說左慈已回了他自己的居處,這一來曹操更想殺掉左慈,想試試左慈能不能逃過一死。曹操下令逮捕左慈,左慈鑽進羊群中,追捕他的人分不清,就查羊的原數,果然多出了一隻,知道左慈變成了羊。追捕的人就傳達曹操的意思,說曹操只是想見見左慈,請左慈不要害怕。這時有一隻大羊走上前跪著說:「你們看看我是不是呢?」追捕的人們互相說:「這個跪著的羊一定就是左慈了!」就想把這羊抓走。但這時所有的羊都跪下說:「你們看看我是不是呢?」這樣一來追捕的人真弄不清哪隻羊是左慈了,只好作罷。

  後來有知道左慈去處的人密告給曹操,曹操又派人去抓,一抓就抓到了。其實並不是左慈不能隱遁脫逃,是故意要給曹操見識一下他的變化之術。於是左慈讓抓他的人綁上投入監獄。典獄官打算拷問左慈,卻發現屋裡有個左慈,屋外也有個左慈,不知哪一個是真左慈。曹操知道後更加懷恨,就命令把左慈綁到刑場殺掉。左慈卻突然在刑場上消失了。於是命令緊閉城門大肆搜捕。有些搜捕者說不認識左慈,官員就訴說左慈一隻眼是瞎的,紮著青葛布頭巾,穿著青色布衣,見到這樣的人就抓。不一會兒,全城的人都變成了瞎一隻眼,紮葛巾穿青衣的人,誰也無法分辨哪個是左慈。曹操就下令擴大搜捕的範圍,只要抓住就殺掉。後來有人見到了左慈,就殺了獻給曹操,曹操大喜,屍體運到一看,竟是一捆茅草,再到殺左慈的地方找屍體,已經不見了。

  後來有人說在荊州看見了左慈,當時荊州刺史劉表也認為左慈是個惑亂人心的妖道,打算將他抓住殺掉。劉表帶著兵馬出來炫耀,左慈知道劉表是想看看他有什麼道術,就慢慢走開了。然後又到劉表面前說:「我有些微薄的禮物想犒勞你的軍隊。」劉表說:「你這個道士孤身一人,我的人馬這麼多,你能犒勞得過來嗎?」左慈又重說了一遍,劉表就派人去看是什麼禮物。見有一斗酒,容器中還裝有一小束肉乾,但十個人抬也沒抬動。左慈就自己把干乾拿來,把肉一片片削落在地上,請一百個人拿酒和干乾分發給士兵。每個士兵一杯酒一片肉乾。肉乾吃起來和平常的味道一樣,一萬多士兵都吃飽喝足,但酒器中的酒一點也沒少,肉乾也沒吃光,劉表的一千多賓客也都喝得大醉。劉表大吃一驚,打消了殺害左慈的意思。

  幾天後,左慈離開劉表走了。他到了東吳,聽說有個有道術的人叫徐墮,住在丹徒縣。左慈就登門拜訪,徐墮門前有六七個賓客,還停著六七輛牛車。賓客騙左慈說徐墮不在家。左慈知道賓客騙他,就告辭走了。左慈離開時,賓客們看見牛車在楊樹梢上走,爬到樹上看,牛車卻不見了。下了樹,又看見牛車在樹上走,牛車輪子中心的圓孔裡還長出了一尺長的荊棘,砍都砍不斷,推車又推不動。賓客們大驚失色,急忙跑去報告徐墮,說:「有一個瞎了一隻眼的老頭來訪,我們見他並不急著想見您,就騙他說主人不在,老頭走後,牛和車就發生了這種怪事,不知是怎麼回事。」徐墮一聽說:「啊呀,這是左慈公來拜訪我,你們怎麼能騙他呢!快點追也許能追回來的。」於是賓客們分散開去追,追上左慈後都向他磕頭謝罪。左慈消了氣,就讓客人們回去,他們回去一看,牛和車都恢復了原樣。後來左慈拜見了吳國君主孫策,孫策也想殺左慈。孫策有一次出遊,請左慈一同前往,讓左慈走在馬匹前,想從後面給他一刀。左慈走到馬匹之前,穿著木鞋,拿著一支竹杖慢慢地走,孫策在後面手持兵器追趕卻總也追不上。這才知道左慈有道術,不敢再殺他。後來左慈告訴葛仙公,說他要進霍山煉九轉丹,終於成仙而去。

【注釋】
  • [1]眇:瞎了一隻眼睛,或指全盲。
  • [2]杪:樹枝的細梢。
【註】神仙傳》東晉·葛洪撰。十卷。書中收錄了古代傳說中的84位仙人的事跡。雖事多怪誕,但其中不少人常為後世養生文獻所引用;有些內容對研究中國古代養生學術也不無參考意義。

【作者】
   葛洪(284年-363年),字稚川,號抱朴子,人稱葛仙翁丹陽句容(今屬江蘇)人,是晉朝時代的醫學家博物學家和製藥化學家煉丹術家,著名的道教人士。他在中國哲學史、醫藥學史以及科學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。

【賞析】+網路資源[神仙傳--維基文庫]、[神仙傳--Chinese Text Project]、[太平廣記--國學導航]

搜神記八則--干寶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四)

搜神記八則依次為:干將莫邪、紫玉、左慈、管輅、范式、韓憑、馬異、狐怪

【原文】 干將莫邪
  楚干將莫邪,為楚王作劍,三年乃成,王怒,欲殺之。劍有雌雄,其妻重身,當產,夫語妻曰:「吾為王作劍,三年乃成;王怒,往,必殺我。汝若生子是男,大,告之曰:『出戶,望南山,松生石上,劍在其背。』」於是即將雌劍往見楚王。王大怒,使相之,劍有二,一雄一雌,雌來雄不來。王怒,即殺之。
  莫邪子名赤,比後壯,乃問其母曰:「吾父所在?」母曰:「汝父為楚王作劍,三年乃成,王怒,殺之。去時囑我語汝:『子出戶,望南山,松生石上,劍在其背。』」於是子出戶,南望,不見有山,但睹堂前松柱下石砥之上,即以斧破其背,得劍。日夜思欲報楚王。
  王夢見一兒,眉間廣尺,言欲報讎。王即購之千金。兒聞之,亡去,入山行歌。客有逢者。謂:「子年少。何哭之甚悲耶?」曰:「吾干將莫邪子也。楚王殺吾父,吾欲報之。」客曰:「聞王購子頭千金,將子頭與劍來,為子報之。」兒曰:「幸甚。」即自刎,兩手捧頭及劍奉之,立僵。客曰:「不負子也。」於是屍乃仆。
  客持頭往見楚王,王大喜。客曰:「此乃勇士頭也。當於湯鑊煮之。」王如其言。煮頭三日三夕,不爛。頭踔(ㄓㄨㄛˊ拙)[1]出湯中,瞋目大怒。客曰:「此兒頭不爛,願王自往臨視之,是必爛也。」王即臨之。客以劍擬王,王頭隨墮湯中;客亦自擬己頭,頭復墮湯中。三首俱爛,不可識別。乃分其湯肉葬之。故通名三王墓。今在汝南北宜春縣界。
 
【譯文】

  楚國的干將、莫邪夫婦給楚王鍛造寶劍,三年才造成。楚王很生氣,想殺掉他們。寶劍有雌雄兩把。干將的妻子懷孕要分娩了,丈夫便對妻子說:「我們給楚王鑄造寶劍,三年才造成。楚王生氣了,我去進獻寶劍時他必定會殺我。你如果生下的孩子是男的,等他長大了,就告訴他說:『出門望向南面的山,可以看見那長在石頭上的松樹,寶劍就在它的背面。』」於是他就帶著雌劍去見楚王。楚王非常生氣,叫人仔細察看那寶劍。看劍的人說:「寶劍該有兩把,一把雄一把雌。現在雌劍拿來了,雄劍沒拿來。」楚王生氣了,就殺了干將。

  莫邪生下來的兒子名叫赤,等他長大後,就問他的母親說,「我的父親在什麼地方?」母親說:「你父親給楚王造劍,三年才造成。楚王生氣了,把他殺了。他離家時囑咐我告訴你:『你出門望向南面的山,可以看見那長在石頭上的松樹,寶劍就在它的背面。』」於是赤便出門向南望去,看不見有什麼山,只看見堂前的松木柱下,有石墩把它頂著。他就用斧子劈開木柱的背面,得到了寶劍。於是日日夜夜想要向楚王報仇。

  楚王夢見一個男孩,兩眉之間有一尺寬,說要向他報仇。楚王就用千金的重賞來緝拿他。赤聽到這消息,就逃走了。他進山後一邊走一邊悲歌。有個俠客碰見了他,對他說:「您年紀輕輕,為什麼哭得這麼悲傷呢?」赤說:「我是干將、莫邪的兒子。楚王殺了我的父親,我要向他報仇!」俠客說:「聽說楚王懸賞千金來緝拿您的頭,把您的頭和劍拿來,我為您去向他報仇。」赤說:「這太幸運了!」就自刎而死,兩手捧著頭和劍交給俠客,屍體卻直挺挺地站著。俠客說:「我不會辜負您的。」於是屍體才倒了下去。

  俠客拿著赤的頭去見楚王,楚王非常高興。俠客說:「這可是勇士的頭顱,應該放在湯鍋中煮它。」楚王照他的話做了。這頭煮了三天三夜,也沒煮爛。這頭還從沸水中跳出來,瞪著眼睛,十分憤怒的樣子。俠客說:「這孩子的頭煮不爛,請大王親自到鍋邊看看它,這頭就一定會爛了。」楚王便走到鍋邊看孩子的頭。俠客就揮劍向楚王砍去,楚王的頭隨即落入那沸水中。俠客自己也砍了自己的頭,頭也落進那沸水中。三個頭都煮爛了,無法辨認。於是大臣們只好把鍋裡的湯和肉分開來埋葬了,所以人們把它們統稱為「三王墓」。今天這墓在汝南郡北宜春縣境內。

【注釋】
  • [1]踔:跳出,超越。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 紫玉
  吳王夫差小女,名曰紫玉,年十八,才貌俱美。童子韓重年十九,有道術,女悅之,私交信問,許為之妻。重學於齊魯之間,臨去,屬其父母使求婚。王怒不與。女玉結氣死,葬閶門之外。三年,重歸,詰其父母;父母曰:「王大怒,玉結氣死,已葬矣。」
  重哭泣哀慟,具牲幣往弔於墓前。玉魂從墓出,見重涕泣,謂曰:「昔爾行之後,令二親從王相求,度必克從大願;不圖別後遭命,奈何!」玉乃左顧,宛頸而歌曰:「南山有烏,北山張羅;烏既高飛,羅將奈何!意欲從君,讒言孔多。悲結生疾,沒命黃壚(ㄌㄨˊ)[1]。命之不造,冤如之何!羽族之長,名為鳳凰;一日失雄,三年感傷;雖有眾鳥,不為匹雙。故見鄙姿,逢君輝光。身遠心近,何當暫忘。」歌畢,歔欷流涕,要重還冢。重曰:「死生異路,懼有尤愆(ㄑ|ㄢ千)[2],不敢承命。」玉曰:「死生異路,吾亦知之;然今一別,永無後期。子將畏我為鬼而禍子乎?欲誠所奉,寧不相信。」
  重感其言,送之還冢。玉與之飲燕,留三日三夜,盡夫婦之禮。臨出,取徑寸明珠以送重曰:「既毀其名,又絕其願,復何言哉!時節自愛。若至吾家,致敬大王。」重既出,遂詣王自說其事。王大怒曰:「吾女既死,而重造訛言,以玷(ㄉㄧㄢˋ店)穢亡靈,此不過發冢取物,托以鬼神。」趣收重。重走脫,至玉墓所訴之。玉曰:「無憂。今歸白王。」王妝梳,忽見玉,驚愕悲喜,問曰:「爾緣何生?」玉跪而言曰:「昔諸生韓重來求玉,大王不許,玉名毀義絕,自致身亡。重從遠還,聞玉已死,故齎牲帛,詣冢弔唁(ㄧㄢˋ彥)。感其篤終,輒與相見,因以珠遺之,不為發冢。願勿推治。」夫人聞之,出而抱之。玉如煙然。

【譯文】
  吳王夫差的小女兒名叫紫玉,十八歲,才能和容貌都很出色。當時有個少年叫韓重,十九歲,才德都不錯。紫玉愛上了他,私下派人給他送信,心許做他的妻子。韓重在齊、魯一帶求學,臨走前,把這婚事託付給了自己的父母,讓他們去求婚。求婚時,吳王很惱火,不肯把女兒嫁給韓重。紫玉因此鬱悶而死,埋葬在閶門的外邊。三年後韓重回到家中,問他的父母,父母說:「吳王非常惱火,不允許,紫玉因此鬱結而死,早已埋葬了。」

  韓重痛哭流涕,十分悲哀,他準備了祭品禮物,去紫玉墓前悼念她。紫玉的靈魂從墳墓中走了出來,和韓重見面後,流著眼淚對韓重說:「上次你走了以後,你雙親向父王求婚,想必能成全我這終生大願。沒料到分別以後,遭到這樣的命運,又有什麼辦法呢?」紫玉於是向左邊掉過頭去,彎著脖子唱道:「南山有隻烏,北山張羅網。烏鴉已高飛,羅網怎奈何!本想嫁給您,壞話又太多。鬱結生重病,沒命葬黃土。命運真不好,冤死又如何!鳥類中之王,名字叫鳳凰。一日失雄鳳,三年多悲傷。雖有眾鳥在,不願配成雙。故顯鄙陋身,迎您滿面光。身遠心相近,哪有一刻忘?」唱完後,紫玉抽泣流淚,邀請韓重一起回到墳墓裡。韓重說:「死和生是兩個世界。我怕有罪過,不敢接受你的邀請。」紫玉說:「死和生是兩個世界,我也知道這個道理。但是今天一分別,以後就永遠沒有見面的機會了。您是怕我成了鬼而來禍害您嗎?我是要真誠地把自己奉獻給您,難道您不相信?」

  韓重被她的話感動了,就送她回到墳墓裡去。紫玉置辦了酒宴款待他,留他住了三天三夜,盡到了夫妻之間的禮儀。韓重將要出墳墓時,紫玉拿了一顆直徑一寸的明珠送給韓重,對他說:「父王既毀壞了我的名聲,又斷絕了我的心願,還有什麼話可說呢?季節交替氣候變化時您要多加保重。如果去我家,請你代我向父王表示敬意。」韓重出了墳墓,就去拜見吳王,主動敘述了這些事情。吳王大發雷霆,說:「我女兒已經死了,你卻製造謠言,來汙辱死者的靈魂。這不過是你偷挖墳墓盜竊寶物而假託鬼神罷了。」於是下令逮捕韓重。韓重逃跑了,來到紫玉的墳地訴說了這件事。紫玉說;「別擔心,我現在就回去向父王說明。」吳王正在梳洗,忽然看見紫玉,大吃一驚,又悲又喜,問道:「你靠了什麼又活了?」紫玉跪著說道:「過去書生韓重來求婚,大王不同意。我的名譽被毀壞了,我對他的情義被截斷了,所以我自己把自己折磨死了。韓重從遠方回來,聽說我已經死了,所以特地送來了祭品禮物,到墳上悼念我。我感激他情意深厚,始終如一,就立即和他見了面,接著又把明珠送給了他。他沒有去挖我的墳,請大王別再追究他了。」吳王夫人聽見紫玉的聲音,便出來要抱住她,紫玉卻像煙一樣消失了。

【注釋】
  • [1]壚:土堆。
  • [2]尤愆:過失,罪過。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 左慈
  左慈字元放,廬江人也。少有神通。嘗在曹公座,公笑顧眾賓曰:「今日高會,珍羞略備。所少者吳松江鱸魚為膾。」放云:「此易得耳。」因求銅盤貯水,以竹竿餌釣於盤中,須臾,引一鱸魚出。公大拊掌,會者皆驚。公曰:「一魚不周坐客,得兩為佳。」放乃復餌釣之。須臾引出,皆三尺餘,生鮮可愛。公便自前膾之,周賜座席。公曰:「今既得鱸,恨無蜀中生薑耳。」放曰:「亦可得也。」公恐其近道買,因曰:「吾昔使人至蜀買錦,可敕人告吾使;使增市二端[1]。」人去,須臾還,得生薑。又云:「於錦肆下見公使,已敕增市二端。」後經歲餘,公使還,果增二端。問之,云:「昔某月某日,見人於肆下,以公敕敕之。」
  後公出近郊,士人從者百數,放乃賚酒一罌,脯一片,手自傾罌,行酒百官,百官莫不醉飽。公怪,使尋其故。行視沽酒家,昨悉亡其酒脯矣。公怒,陰欲殺放。放在公座,將收之,卻入壁中,霍然不見。乃募取之。或見於市,欲捕之,而市人皆放同形,莫知誰是。後人遇放於陽城山頭,因復逐之。遂走入羊群。公知不可得,乃令就羊中告之曰:「曹公不復相殺,本試君術耳。今既驗,但欲與相見。」忽有一老羝,屈前兩膝,人立而言曰:「遽如許。」人即云:「此羊是。」競往赴之。而群羊數百,皆變為羝,並屈前膝,人立,云:「遽如許。」於是遂莫知所取焉。
  老子曰:「吾之所以為大患者,以吾有身也;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哉。」若老子之儔,可謂能無身矣。豈不遠哉也。

【譯文】

  左慈,字元放,是廬江郡人。他年輕時就有神通,曾出席曹操的宴會,曹操笑著環顧各位賓客說:「今日貴賓聚會,山珍海味大致齊備了。所缺少的,只是吳松江中的鱸魚這道菜了。」元放說:「這容易得到。」於是他要了一隻銅盤,裝滿水。用竹竿安上了魚餌在盤中垂釣。一會兒,便釣出一條鱸魚。曹操熱烈鼓掌,宴會上的人都驚訝不已。曹操說:「一條魚不能使宴席上的賓客都吃上,有兩條才好。」元放就又下餌釣魚,一會兒,又釣出一條,與前一條一樣,都有三尺多長,新鮮又可愛。曹操便親自前去烹煮這道菜,賜給宴席上的每個人吃。曹操說:「現在已經得到了鱸魚,遺憾的是沒有蜀國的生薑作佐料。」元放說:「這也可以搞得到。」曹操怕他在近處買,就說:「我過去曾派人到蜀國買錦緞,你可以命令別人告訴我委派的人,讓他多買二疋。」元放走了,一會兒就回來了,搞到了生薑,又對曹操說:「在賣織錦的店鋪裡見到了您所派遣的人,我已命令他多買二疋。」後來過了一年多,曹操所委派的人回來,果然多買了二疋織錦。曹操問他,他說:「過去某月某日,我在店鋪裡遇見一人,他把您的命令傳達給了我。」
 
  後來,曹操外出到近郊遊玩,陪同他的士大夫有一百多。元放就拿來一瓶酒和一片肉乾,親手傾倒酒瓶,向每個官員敬酒,官員們沒有不吃飽喝醉的。曹操覺得奇怪,派人追查其中的緣故。走訪了賣酒的店鋪,原來他們的酒和肉乾昨天全部消失了。曹操大怒,暗中打算殺掉元放。有一次,元放在曹操的宴席上,曹操正要逮捕他,他竟退進牆壁裡,忽然不見了。曹操就懸賞搜捕他。有人在集市上看見了他,正要捕捉他時,集市上的人卻都與元放一模一樣,不知道哪一個才是元放。後來,有人在河南陽城山頂遇見元放,就又追趕他,他就逃進了羊群。曹操知道抓不到元放了,就命令部下到羊群中去告訴元放說:「曹公不再殺你了,原來不過是試試你的道術罷了。現在已經得到了驗證,所以只想和你相見一面。」忽然有一隻老公羊,屈起前腿的兩膝,像人一樣站著說道:「何必忙亂成這樣!」人們立刻說:「這隻羊就是元放。」便爭著跑過去要捉它,可是這群羊幾百隻,一下子都變成了公羊,也都屈起了前腿,像人一樣站著說:「何必忙亂成這樣!」於是人們就不知道該捉哪一隻羊了。

  老子說:「我之所以有大的禍患,是因為我有這個身體。若是我沒有了這個身體,我還有什麼禍患呢?」像老子這種人,可說是能把身體不當作一回事了,但與元放相比,不是還差得遠嗎?

【注釋】

  • [1]端:古代布帛的長度單位。通常一端約等於一疋。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 管輅
  管輅至平原,見顏超貌主夭亡。顏父乃求輅延命。輅曰:「子歸,覓清酒鹿脯一斤,卯日,刈(ㄧˋ異)麥地南,大桑樹下,有二人圍碁次,但酌酒置脯,飲盡更斟,以盡為度。若問汝,汝但拜之,勿言。必合有人救汝。」
  顏依言而往,果見二人圍碁,顏置脯斟酒於前。其人貪戲,但飲酒食脯不顧,數巡,北邊坐者忽見顏在,叱曰:「何故在此?」顏惟拜之。南面坐者語曰:「適來飲他酒脯,寧無情乎?」北坐者曰:「文書已定。」南坐者曰:「借文書看之。」見超壽止可十九歲,乃取筆挑上,語曰:「救汝至九十年活。」顏拜而回。
  管語顏曰:「大助子,且喜得增壽。北邊坐人是北斗,南邊坐人是南斗。南斗注生,北斗注死。凡人受胎,皆從南斗過北斗;所有祈求,皆向北斗。」

【譯文】
  管輅來到平原縣,看見顏超的面色異常,預示著他不到成年就會死去。顏超的父親就求管輅延長顏超的壽命。管輅對顏超說:「您回家,去準備好一壺清澈的酒,一斤鹿肉乾。在卯日那天,那割掉麥子的田地南邊的大桑樹下,有兩個人在下圍棋,您只管給他們斟酒,並把肉乾端過去,他們喝完了杯裡的酒,您就再給他們斟上,直到把酒喝完為止。如果他們問你,你只管向他們磕頭作揖,不要說話。這樣,一定有人會救你的。」

  顏超按照管輅的話去了,果然看見兩個人在下圍棋。顏超拿了肉乾斟了酒放在他們面前。那兩個人貪圖下著棋玩,一心只在下棋上,只管喝酒吃肉,也不回頭看看這酒、肉是什麼地方來的。酒斟了好幾次,坐在北邊的人忽然看見顏超在邊上,就責問道:「你為什麼待在這兒?」顏超只管向他磕頭作揖。坐在南邊的人說道:「剛才還吃他的酒肉,難道能毫不領情嗎?」坐在北邊的人說:「他的壽命在文書上已經寫定了。」坐在南邊的人說:「把你的文書借給我看一下。」他看見文書上所記載的顏超壽命只有十九歲,就拿起筆來把「九」字勾到「十」字之上,對顏超說:「我挽救你一下,讓你活到九十歲。」顏超拜謝後就回去了。

  管輅對顏超說:「這真是大大地幫助了您,我也很高興您能增加壽限。坐在北邊的人是北斗星,坐在南邊的人是南斗星。南斗星管生,北斗星管死。人只要成了胎,都在南斗星那邊定好生日,再在北斗星那邊定好死日;有什麼請求,都得向北斗星訴說。」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 范式
  漢范式,字巨卿,山陽金鄉人也,一名氾,與汝南張劭為友,劭字元伯。二人並遊太學,後告歸鄉里,式謂元伯曰:「後二年當還。將過拜尊親,見孺子焉。」乃共剋期日。後期方至,元伯具以白母,請設饌以候之。母曰:「二年之別,千里結言,爾何相信之審耶!」曰:「巨卿信士,必不乖違。」母曰:「若然,當為爾醞(ㄩㄣˋ運)酒[1]。」至期果到。升堂拜飲,盡歡而別。
  後元伯寢疾甚篤,同郡郅君章殷子徵,晨夜省視之。元伯臨終,嘆曰:「恨不見我死友。」子徵曰:「吾與君章盡心於子,是非死友,復欲誰求?」元伯曰:「若二子者,吾生友耳。山陽范巨卿,所謂死友也。」尋而卒。式忽夢見元伯,玄冕垂纓,屣履而呼曰:「巨卿!吾以某日死,當以爾時葬。永歸黃泉。子未忘我,豈能相及!」式恍然覺悟,悲嘆泣下。便服朋友之服,投其葬日,馳往赴之。
  未及到而喪已發引。既至壙,將窆(ㄅㄧㄢˇ扁)[2],而柩不肯進。其母撫之曰:「元伯!豈有望耶?」遂停柩移時,乃見素車白馬,號哭而來。其母望之,曰:「是必范巨卿也。」既至,叩喪,言曰:「行矣元伯!死生異路,永從此辭。」會葬者千人,咸為揮涕。式因執紼(ㄈㄨˊ扶)[3]而引柩,於是乃前。式遂留止冢次,為修墳樹,然後乃去。

【譯文】

  東漢的范式,字巨卿,是山陽郡金鄉縣人,又名汜,他和汝南郡的張劭交了朋友。張劭,字元伯,兩人曾一起在京城裡的太學學習。後來范式請假回家時,對張劭說:「兩年後我回來,一定來拜訪你的雙親,看看你的孩子。」兩人就共同約定了日期。後來,約定的日期就要到了,張劭就把這事告訴了母親,請她準備飯菜來迎接范式。他母親說:「兩年的離別,相隔千里的諾言,你怎麼會相信得這樣認真呢?」張劭說:「巨卿是個重信用的人,一定不會違背的。」母親說:「如果真是這樣,我現在就為你們釀酒。」到了約定的日期,范式果然來了。他登堂拜見了張劭的父母,就一起飲酒,極盡了歡樂後才和張劭告別。

  後來張劭臥病不起,病情很重,同郡的郅君章、殷子徵從早到晚照料看護他。張劭臨死時,嘆息道:「遺憾的是還沒能見一下我那生死與共的朋友。」殷子徵說:「我與郅君章對您盡心竭力照顧,我們不能算是你生死與共的朋友,那麼你還想找誰來與你相見呢?」張劭說:「像你們這兩個人,只是我活著時的朋友罷了,山陽郡的范巨卿,才是我所說的生死與共的朋友。」一會兒張劭便死了。范式忽然夢見張劭穿著黑色祭服,垂掛著帽帶,拖著鞋子叫道:「巨卿,我在某日死了,該在某日下葬,永遠回到地下去了,您如果沒有忘記我,是否能再見我一面?」范式清醒領會過來,悲痛地嘆息著,禁不住哭泣起來,於是他就穿上了給朋友服喪時穿的衣服,按照張劭的安葬日期,趕去奔喪。

  范式還沒有趕到而靈車已經啟行了。一會兒靈車就到了墓穴,要把棺材下葬到墓穴中去,此時棺材卻不肯朝前了。他母親撫摸著棺材說:「元伯,你是不是還在等待誰呢?」於是就把棺材停下。過了一會兒,便看見白車白馬,有人痛哭著奔來。張劭的母親望著那車馬說:「這一定是范巨卿了。」一會兒范式到了,他磕頭弔唁,說道:「安心走吧!元伯,死者和生者走不同的路,從此我們永遠分別了。」參加葬禮的上千人,都為他們的死別而淌淚。范式便握著牽引棺材的繩索向前,棺材終於向前移動,埋葬了。范式就留在墳邊,給張劭壘了墳,種了樹,然後才離去。

【注釋】
  • [1]醞酒:釀酒。
  • [2]窆:將棺木葬入墓穴裡,即埋葬。
  • [3]執紼:送葬時手執繩索以牽引靈柩,後泛指送葬。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 韓憑
  宋康王舍人韓憑,娶妻何氏,美,康王奪之。憑怨,王囚之,論為城旦。妻密遺憑書,繆其辭曰:「其雨淫淫,河大水深,日出當心。」既而王得其書,以示左右,左右莫解其意。臣蘇賀對曰:「其雨淫淫,言愁且思也。河大水深,不得往來也。日出當心,心有死志也。」俄而憑乃自殺。其妻乃陰腐其衣,王與之登臺,妻遂自投臺,左右攬之,衣不中手而死。遺書於帶曰:「王利其生,妾利其死,願以屍骨,賜憑合葬。」王怒弗聽,使里人埋之,冢相望也。王曰:「爾夫婦相愛不已,若能使冢合,則吾弗阻也。」

  宿昔之間,便有大梓木,生於二冢之端,旬日而大盈抱,屈體相就,根交於下,枝錯於上。又有鴛鴦,雌雄各一,恆棲樹上,晨夕不去,交頸悲鳴,音聲感人。宋人哀之,遂號其木曰「相思樹」。「相思」之名,起於此也。南人謂:此禽即韓憑夫婦之精魂。今睢(ㄙㄨㄟ雖)陽有韓憑城,其歌謠[1]至今猶存。

【譯文】
  宋康王的侍從官韓憑娶了個妻子何氏,長得很美麗,宋康王奪走了她。韓憑頗有怨言,宋康王就把他囚禁起來,判處他到邊境服白天守備、夜間築城的刑罰。他妻子秘密地寄給韓憑一封信,信中把她的話寫成了隱語說:「那雨綿綿下不停,河流寬廣水又深,太陽出來照我心。」過了不久,這信落到了康王手中,他拿給身邊的侍從看,侍從們沒有誰能懂得這封信的含意。這時大臣蘇賀出來回答說:「『那雨綿綿下不停』,是說她憂愁很深,老是想念;『河流寬廣水又深』,是說他們不能互相來往;『太陽出來照我心』,是說她對日發誓,心中有殉情的志向。」不久韓憑就自殺了。他的妻子就暗中腐蝕了自己的衣服。有一次,宋康王和她一起登上高臺賞景,韓憑的妻子就趁機從高臺上跳下去,身旁的人去拉她,她的衣服經不起手拉,因而就摔死了。她在衣帶上留下遺書說:「大王希望我活,我希望我死。請君王把我的屍骨和韓憑合葬在一起。」康王十分惱怒,不依她的遺言辦,派鄉里的人把她埋了,讓她的墳墓與韓憑的遠遠相對。康王說:「你們夫妻倆愛個沒完,如果你們能讓兩個墳墓合在一起,那麼我就不再阻攔你們了。」

  一夜之間,便有大梓樹長在兩個墳墓上面,十來天這顆梓樹就長大到兩手合抱那麼大,兩棵樹幹彎曲著互相靠近,樹根在下面互相纏繞,樹枝在上面互相交錯。又有一對鴛鴦鳥,一雌一雄,經常棲息在樹上,從早到晚一直不離開,它們把脖子互相依偎著哀叫,叫聲讓人感動。宋國的百姓哀悼韓憑夫婦,就把那梓樹叫做「相思樹」。相思這個名詞,就是來自於這個故事。南方的人說這鴛鴦鳥就是韓憑夫婦的靈魂變的。現在睢陽縣有韓憑城,那傳頌韓憑夫婦的歌謠到今天還流傳著。

【注釋】
  • [1]《彤管集》載何氏《烏鵲歌》:「南山有烏,北山張羅,烏自高飛,羅當奈何!烏鵲雙飛,不樂鳳凰;妾是庶人,不樂宋王。」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 馬異
  舊說太古之時,有大人遠征,家無餘人,唯有一女。牡馬一匹,女親養之。窮居幽處,思念其父,乃戲馬曰:「爾能為我迎得父還,吾將嫁汝。」馬既承此言,乃絕韁而去。徑至父所。父見馬,驚喜,因取而乘之。馬望所自來,悲鳴不已。父曰:「此馬無事如此,我家得無有故乎!」亟乘以歸。為畜生有非常之情,故厚加芻(ㄔㄨˊ除)養。馬不肯食。每見女出入,輒喜怒奮擊。如此非一。父怪之,密以問女,女具以告父:「必為是故。」父曰:「勿言。恐辱家門。且莫出入。」於是伏弩射殺之,暴皮於庭。
  父行,女與鄰女於皮所戲,以足蹙之曰:「汝是畜生,而欲取人為婦耶!招此屠剝,如何自苦!」言未及竟,馬皮蹶(ㄐㄩㄝˊ覺)然而起,卷女以行。鄰女忙怕,不敢救之。走告其父。父還求索,已出失之。後經數日,得於大樹枝間,女及馬皮,盡化為蠶,而績於樹上。其繭綸理厚大,異於常蠶。鄰婦取而養之,其收數倍。因名其樹曰桑。桑者,喪也。由斯百姓競種之,今世所養是也。言桑蠶者,是古蠶之餘類也。
  案天官:「辰,為馬星。」蠶書曰:「月當大火[1],則浴其種。」是蠶與馬同氣也。周禮:「教人職掌,禁原蠶者。」注云:「物莫能兩大,禁原蠶者,為其傷馬也。」漢禮,皇后親採桑祀蠶神,曰:「菀(ㄨㄢˇ晚)(ㄩˇ與)婦人,寓氏公主。」公主者,女之尊稱也。菀窳婦人,先蠶者也。故今世或謂蠶為女兒者,是古之遺言也。

【譯文】
  傳說在遠古時代,有一個大人出門遠行,家裡沒有其他的人,只有一個女兒。另外還有雄馬一匹,由女兒親自來餵養。女兒居住在偏僻的地方,十分思念她的父親,就和馬開玩笑說:「你能為我把父親接回家,我就嫁給你。」馬聽了這話,就掙斷了韁繩出門去了,徑直跑到她父親那裡。父親看見了馬又驚又喜,便拉過來騎了。馬望著它來時的方向,悲哀地嘶叫不停。父親說:「我這兒沒有什麼事情,這馬卻這樣哀叫,我家裡是否發生了什麼事呢?」他急忙騎著馬回了家。因為這畜生對主人有非同尋常的情誼,所以主人也優厚地加以飼養,但馬卻不肯吃料,每次看見那女兒進出,總是似喜似怒地踢蹄蹦跳,像這樣的情況不止一次。父親對這種情況感到很奇怪,就偷偷地詢問女兒。女兒便把與馬開玩笑的事一一告訴了父親,認為一定是因為這個緣故。父親說:「不要把這件事說出去,我怕它會玷汙了我家的名聲。另外,你別再進進出出了。」於是父親伏在暗處用弓箭把馬射死了,並把馬皮剝下來曬在院子中。

  父親出門後,女兒和鄰居家的姑娘在曬馬皮的地方玩耍,女兒用腳踢著那馬皮說:「你是畜生,卻想娶人做媳婦呢!結果招到了屠殺剝皮,何苦自討苦吃呢!」話還沒說完,那馬皮突然挺立起來,捲著女兒跑了。鄰居家的姑娘又慌又怕,不敢救她,便跑去告訴她的父親。她父親回來,到處尋找,女兒已經出門失蹤了。後來過了幾天,在一棵大樹的樹枝中找到了,但女兒和馬皮都變成了蠶,在樹上吐絲作繭,那蠶繭絲緒不亂,又厚又大,不同於通常的蠶繭。鄰近的婦女取這種蠶飼養,收入增加了好幾倍。因而人們把那棵樹命名為「桑」。「桑」就是「喪」的意思。從此百姓爭著種植桑樹,現在用來養蠶的就是這種樹。平常所說的「桑蠶」,是古蠶中殘剩下來的一種。

  根據《天官》的說法,辰對應馬星。《蠶書》上說:「對應大火的那個月,就要浴蠶選種了。」這樣看來,那麼蠶和馬具有同一種元氣。《周禮》中「馬質」的官職掌「禁飼二次蠶」,注釋說:「兩種同樣氣質的特種,不能同時增長。禁飼二次蠶,是因為害怕它會損傷馬。」漢代的禮制是,皇后親自採桑祭祀蠶神,蠶神有「菀窳婦人」和「寓氏公主」。公主,是對那個變為蠶的女兒的尊稱;菀窳婦人,是最先教人養蠶的人。因此,現在有人把蠶叫為女兒,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說法。

【注釋】
[1]月當大火:指二月。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 狐怪
  張華,字茂先,晉惠帝時為司空,於時燕昭王墓前,有一斑狐,積年,能為變幻,乃變作一書生,欲詣張公。過問墓前華表曰:「以我才貌,可得見張司空否?」華表曰:「子之妙解,無為不可。但張公智度,恐難籠絡。出必遇辱,殆不得返。非但喪子千歲之質,亦當深誤老表。」狐不從,乃持刺謁華。

  華見其總角風流,潔白如玉,舉動容止,顧盼生姿,雅重之。於是論及文章,辨校聲實,華未嘗聞。比復商略三史,探頤(ㄧˊ儀)百家,談老莊之奧區,披風雅之絕旨,包十聖,貫三才,箴八儒,擿(ㄊㄧˋ替)五禮,華無不應聲屈滯。乃嘆曰:「天下豈有此年少!若非鬼魅則是狐狸。」乃掃榻延留,留人防護。此生乃曰:「明公當尊賢容眾,嘉善而矜不能,奈何憎人學問?墨子兼愛,其若是耶?」言卒,便求退。華已使人防門,不得出。既而又謂華曰:「公門置甲兵欄騎,當是致疑於僕也。將恐天下之人卷舌而不言,智謀之士望門而不進。深為明公惜之。」華不應,而使人防御甚嚴。

  時豐城令雷煥,字孔章,博物士也,來訪華;華以書生白之。孔章曰:「若疑之,何不呼獵犬試之?」乃命犬以試,竟無憚色。狐曰:「我天生才智,反以為妖,以犬試我,遮莫千試萬慮,其能為患乎?」華聞益怒,曰:「此必真妖也。聞魑魅(ㄔ吃 ㄇㄟˋ妹)忌狗,所別者數百年物耳,千年老精,不能復別;惟得千年枯木照之,則形立見。」孔章曰:「千年神木,何由可得?」華曰:「世傳燕昭王墓前華表木,已經千年。」乃遣人伐華表,使人欲至木所,忽空中有一青衣小兒來,問使曰:「君何來也?」使曰:「張司空有一年少來謁,多才巧辭,疑是妖魅;使我取華表照之。」青衣曰:「老狐不智,不聽我言,今日禍已及我,其可逃乎!」乃發聲而泣,倏然不見。使乃伐其木,血流;便將木歸,燃之以照書生,乃一斑狐。華曰:「此二物不值我,千年不可復得。」乃烹之。

【譯文】
  張華,字茂先,晉惠帝時(公元290年~306年)任司空。當時燕昭王墓前有一隻花斑狐狸,因為年深日久而能使自己變化莫測,於是便變成了一個讀書人,想去拜訪張華。它去問墓前的華表木:「憑我的才能相貌,可以去見張司空嗎?」華表說:「您善於辯解,當然沒有什麼不可以的。只是張公的才智氣度,恐怕難以控制,你去一定會遭到屈辱,可能還會回不來。不但會丟了您修煉千年的體質,也會讓我老表深受其害。」狐狸不聽華表的勸告,就拿著自己的名片去拜見張華。

  張華看見他年紀輕輕,風流倜儻,肌膚潔白如玉,舉動從容不迫,轉眼回望風姿橫生,所以十分敬重他。於是他就論列起文章的優劣成敗,分別評判各個作家的名聲和實際,張華還從未聽見過這樣的評論。等到他再商討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、《東觀漢記》等三部史書,探求諸子百家的精微義理,暢談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的玄妙之處,揭示《詩經》中《風》、《雅》的非凡意旨,概括顏淵、閔子騫、冉伯牛、仲弓、宰我、子貢、冉有、季路、子游、子夏等十哲的學問,貫通天文、地理、人事等三才的事理,針砭子張、子思、顏氏、盂氏、漆雕氏、仲良氏、孫氏、樂正氏等八個儒家學派的得失,挑剔吉禮、嘉禮、賓禮、軍禮、凶禮等五種禮法的弊端,張華無不應對遲鈍、甘拜下風。張華於是嘆息說:「天底下哪會有這種年輕人!如果不是鬼魅,就一定是狐狸。」於是就打掃了床榻挽留他,並留下人防範他。這書生便說:「您應該尊重賢能的人才,寬容普通的百姓,嘉獎聰明能幹的而同情沒有能力的人。怎麼能忌恨別人有學問呢?墨子普遍地愛天下的人,他像你這樣嗎?」說完,便要求告辭。張華已經派人守住了門,書生沒能出去。過了一會兒他又對張華說:「您門口部署了士卒擋道,該是對我有懷疑了吧。我真擔心天下的人,將會捲起舌頭不再和您說話,足智多謀的賢士,望著您的家門而不敢進來。我深深為您感到可惜。」張華沒有理睬他,反而叫人防守得更加嚴密了。

  這時候豐城縣縣令雷煥,字孔章,是個廣聞博見的人,來拜訪張華,張華把書生的事告訴了他。雷煥說:「如果你懷疑它是鬼魅或狐狸,為什麼不呼獵犬來試探一下呢?」張華就呼獵犬來試探,那老狐狸竟然沒有一點害怕的神色。狐狸說:「我生來就有這樣的才智,你反把我當成妖怪,用狗來試探我,盡管你千方百計來試探我,難道能傷害我嗎?」張華聽見後更加惱火了,說:「這書生一定是真的妖怪了。聽說鬼怪怕狗,但狗能識別的只是修煉了幾百年的怪物,至於修煉了千年以上的老精怪,狗就不能再識別了。只有拿到千年的枯木點燃後照它,它的原形才能立即顯出來。」雷煥說:「千年的神木,在什麼地方能得到呢?」張華說:「人們傳說燕昭王墳前的華表木,已經經歷了一千年了。」於是張華就派人去砍華表。使者快要到華表木那裡時,忽然空中有一個穿著青色衣服的小孩來到跟前,問使者說:「您來幹什麼呀?」使者說:「張司空那裡有一個少年來訪,很有才學,善於辯說,張司空懷疑他是妖怪,派我來取華表木去點燃了照他。」青衣小兒說:「老狐狸不明智,不聽我的話,今天災禍已經波及我了,我哪能逃避得了呢?」於是便放聲大哭起來,但忽然又不見了。使者就砍伐了那華表木,木中的血都流了出來,他便扛著華表木回去。張華把華表木點燃了來照書生,竟是一隻花斑狐狸。張華說:「這兩樣東西如果不碰上我,過一千年也不可能發現。」於是他就把狐狸煮了。

【註】
搜神記》是晉代干寶搜集撰寫的記錄神仙鬼怪的著作。這部書共分二十卷,主要是搜集各種民間關於鬼怪、奇跡、神異以及神仙方士的傳說,也有採自正史中記載的祥瑞、異變等情況。

【作者】
  干寶(?-336年),字令升,新蔡(今屬河南)人。東晉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志怪小說的創始人。東晉元帝時擔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職務,曾奉命領修國史。

【賞析】+網路資源[搜神記--開放文學]、[范巨卿雞黍死生交/喻世明言--開放文學]、[歷史故事:干寶與《搜神記》]、[搜神記--豆辨]、[白話世說新語白話搜神記]

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

高士傳二則(嚴遵、韓康)--皇甫謐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四)

【原文】 嚴遵
  嚴遵,字君平,蜀人也。隱居不仕,常賣卜於成都市,日得百錢以自給。卜訖,則閉肆下簾,以著書為事。揚雄少從之遊,屢稱其德。李強為益州牧,喜曰:「吾得君平為從事,足矣!」雄曰:「君可備禮與相見,其人不可屈也。」王鳳請交,不許。蜀有富人羅沖者,問君平曰:「君何以不仕?」君平曰:「無以自發。」沖為君平具車馬衣糧,君平曰:「吾病耳,非不足也。我有餘,而子不足,奈何以不足奉有餘?」沖曰:「吾有萬金,子無儋石(ㄉㄢ單 ㄉㄢˋ旦)[1],乃云有餘,不亦謬乎?」君平曰:「不然。吾前宿子家,人定[2]而役未息,晝夜汲汲未嘗有足。今我以卜為業,不下床而錢自至,猶餘數百,塵埃厚寸,不知所用,此非我有餘而子不足邪?」沖大慚。君平歎曰:「益我貨者損我神,生我名者殺我身,故不仕也。」時人服之。
  頌曰:「君平賣卜,子雲所師。聃文是闡,迺作指歸。牧不可屈,錢常有餘。真人淡泊,亶(ㄉㄢˇ膽)[3]哉匪虛。」

【譯文】
  嚴遵,字君平,是四川人。隱居不去做官,常在成都市給人算卦,每天可也獲得百錢來維持自己的生計。算卦結束,便關了店鋪放下簾子,專門從事著述。揚雄年青時曾跟隨他遊學,多次稱讚君平的品德。李強為益州牧時,高興地說:「如果能得到君平先生來這裡任職,那就太好了。」揚雄說:「你可以禮儀周全地去相見,先生是不能委屈而來的。」王鳳請求交往,先生不允許。四川有一個叫羅沖的富人,問君平說:「你為什麼不去做官?」君平說:「沒什麼可作為自身發展的資本。」羅沖就為君平準備好車子馬匹衣服糧食等,君平說:「我以為這些是累贅,而非感到不滿足。我富裕,而你貧乏,為什麼讓困乏的人接濟富裕的人呢?」羅沖說:「我有萬兩黃金,你連一石都沒有,還說有餘裕,這不是荒謬嗎?」君平說:「不是這樣。我從前夜裡住在你家,半夜還沒休息,夜以繼日的忙碌而不曾有過滿足。現在我靠算卦為生,不下床而錢自至,還剩下數百錢,上面塵土都有幾寸厚了,不知道做什麼用,這不就是我富裕而你貧乏嗎?」羅沖感到很羞慚。君平感嘆地說:「給我財物是在減損我的精神;給我揚名是在毀滅我的身體。所以不做官。」當時的人都很佩服他。
  頌贊說:「君平以卜為生,子雲以他為師。闡揚老子之學,作為修行的標準。州牧不能使他為官,用度時常有餘。真修行人生活淡泊,這話實在沒錯。」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 韓康
  韓康,字伯休,京兆霸陵人也。常遊名山采藥,賣於長安市中,口不二價者三十餘年。時有女子買藥於康,怒康守價,乃曰:「公是韓伯休邪,乃不二價乎!」康嘆曰:「我欲避名,今區區女子皆知有我,何用藥為?」遂遯(ㄉㄨㄣˋ遁)入霸陵山中。
  博士公車連徵不至。桓帝時,乃備玄纁(ㄒㄩㄣ熏)[4]安車以聘之。使者奉詔造康,康不得已,乃佯許諾。辭安車,自乘柴車,冒晨先發。至亭,亭長以韓徵君當過,方發人牛修道橋。及見康柴車幅巾,以為田叟也,使奪其牛。康即釋駕與之。有頃,使者至,奪牛翁乃徵君也。使者欲奏殺亭長。康曰:「此自老子與之,亭長何罪!」乃止。康因中路逃遁,以壽終。
  頌曰:「伯休謝俗,劚(ㄓㄨˊ竹)[5]藥青冥,通都樹價,細女舉名,飄然改業,遐蔽霸陵,佯隨國聘,俄蹈虛真。」

【譯文】
  韓康,字伯休,京兆霸陵一帶的人。常遊名山並採藥,賣於長安市中,賣藥時不虛報價,也不讓人還價,這樣經過了三十幾年。後來有一個女子向韓康買藥,不滿韓康堅持所定的價格。於是說:「您一定是韓伯休先生吧!竟然賣東西堅持不二價。」韓康嘆息一聲,說:「我想不讓人知道名聲,現在連一般的女子都知道有我,還賣什麼藥呢?」於是隱遁入霸陵山中。
  漢皇以禮車連徵數次不到。東漢桓帝時,於是派了使者帶著絲織禮品,駕著安車來禮聘他。使者奉皇帝的命令到韓康那裡去,韓康不得已,就假裝許諾。謝絕了坐安車,自己坐著柴車冒著清晨的寒氣先出發了。到達長亭,亭長知道韓康受徵召要從這裡經過,正徵調人和牛在修理道路和橋梁。等見到韓康乘坐柴車,只用絹布束頭,沒有戴冠,以為是種田的老頭兒,便要強徵他的牛來做工,韓康當即卸下牛給他。過了一會兒,使者到來,知道被奪去牛的老人就是皇帝徵召的人,就想呈報朝廷殺掉亭長。韓康說:「這本來是我這老頭子給他的,亭長有什麼罪呢?」於是阻止了這件事。韓康借機會在半路逃走,平平安安地直到老死。
  頌贊就:「韓伯休獨來獨往,到深山採挖草藥,並總是買賣不二價,遇到女子報出姓名,就飄然而去並改變行業,隱遁入霸陵山中,佯裝接受國家聘用而前往,半路就借機逃走了。」

【注釋】
  • [1]儋石:一石為石,二石為儋,指一人能擔的粟米。用來指少量的糧食。
  • [2]人定:半夜時分。④汲汲:心情急切的樣子。
  • [3]亶:誠然、真實、實在。
  • [4]玄纁:玄:黑色;纁:淺絳色。都指絲織品。
  • [5]劚:古同「斸」,挖。
【註】高士傳》原載歷代高節人士72人,宋朝《太平御覽》收錄全書,皇甫謐自序,以為「自三代秦漢,達乎魏興受命,中賢之主未嘗不聘巖穴之隱,追遁世之民……然則高讓之士,王政所先,厲濁激貪之務也」。今本記載起於唐堯時代的披衣而終於曹魏焦先,收錄91人。

【作者】
  皇甫謐(之二),幼名靜,字士安,自號玄晏先生。安定朝那人(寧夏固原彭陽縣古城)人,西晉學者(生於東漢,卒於西晉)、醫學家,曾祖父為東漢太尉皇甫嵩。終身不仕,潛心著述。編著《黃帝三部鍼灸甲乙經》,共10卷,乃中國針灸學名著。另著《帝王世紀》、《高士傳》、《列女傳》、《玄晏春秋》、《年曆》等。《皇甫謐著作

【賞析】+網路資源[高士傳--維基文庫]、[高士傳--百度百科]、[高士傳--開放文學]

博物志十二則--張華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四)

【原文】
夷海內西北,有軒轅國,在窮山之際,其不壽者八百歲。渚(ㄓㄨˇ主)沃之野,鸞自舞,民食鳳卵,飲甘露。

【譯文】
在東方海洋的西北部有個軒轅國,在遙遠的深山裡面,這裡最短命的也有八百歲。在富饒的水邊陸地上,鸞鳳自由自在地歌舞,人們吃鳳鳥生的蛋,喝天降的甘美雨露。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
白民國,有乘黃,狀如狐,背上有角,乘之壽三千歲。

【譯文】
白民國,有一種叫做乘黃的野獸,形狀像狐狸,脊背上長著角,人要是騎上它,壽命可望達到三千歲。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
君子國,人衣冠帶劍,使兩虎。民衣野絲,好禮讓,不爭。土千里,多薰華[1]之草。民多疾風氣,故人不蕃息[2];好讓,故為君子國。
 
【譯文】
君子國,這裡的人穿戴齊整,腰間佩劍,役使兩匹花斑老虎在身旁。百姓穿著野絲織成的衣裳,講究禮貌謙讓,從不爭鬥。國土方圓千里,長有不少木槿花。這兒的人多數怕風,所以不易繁衍,由於好讓不爭,因此叫君子國。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
三苗國,昔唐堯以天下讓於虞,三苗之民非之。帝殺有苗之民,叛浮入南海,為三苗國。
 
【譯文】
三苗國,先前堯帝把天下禮讓給虞舜,三苗的部族首領對堯提出了反對意見。堯帝殺了他,於是三苗的人民就反叛,乘船漂流到南海定居下來,建立了三苗國。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
驩兜國,其民盡似仙人。帝堯司徒驩兜之後民,常捕海島中,人面鳥口。去南國萬六千里,盡似仙人也。

【譯文】
驩兜國,這裡的人都像是仙人。祖先驩兜當過堯帝的司徒。驩兜國的百姓常常在海島上捕魚,他們有人的臉,卻有鳥的口。這個國家離中國南方有一萬六千里。從畫像上看,這些人確實像是仙人。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
大人國,其人孕三十六年生,白頭,其兒則長大,能乘雲而不能走,蓋龍類。去會稽四萬六千里。

【譯文】
大人國,那裡的人胎兒要在母腹中孕育三十六年才生下來。孩子一生下來便是白頭髮,身材高大,能乘雲駕霧而不能步行,可能是屬於龍種一類。大人國離會稽山有四萬六千里。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
厭光國,民光出口中,形盡似猿猴,黑色。

【譯文】
厭光國的人,口中能吐出光來,從畫像上看其人身子很像猿猴,渾身黑色。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
結胸國,有滅蒙鳥。奇肱民善為拭扛,以殺百禽。能為飛車,從風遠行。湯時西風至,吹其車至豫州,湯破其車,不以視民。十年,東風至,乃復作車遣返,而其國去玉門關四萬里。

【譯文】
結胸國,有一種滅蒙鳥。那邊的人雖是獨臂,但善於做各種捕鳥的裝置,來捕殺鳥禽。又能做飛車,乘風遠行。商湯時一陣西風刮來,把飛車連人一起吹到了河南。湯王毀掉了他們的車,為的是不讓當地百姓看見。十年後又刮來一陣東風,湯王打發他們重新做好飛車飛回去。這個結胸國離玉門關有四萬里。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
羽民國,民有翼,飛不遠。多鸞鳥,民食其卵。去九嶷四萬三千里。

【譯文】
羽民國,這裡的人長有翅膀,但飛不遠。當地多鳳凰鳥,人們吃鳳鳥的蛋。羽民國離九疑山(在湖南寧遠縣南)四萬三千里。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
穿胸國。昔禹平天下,會諸侯會稽(ㄍㄨㄟˋ桂 ㄐㄧ基)之野,防風氏後到,殺之。夏德之盛,二龍降之,禹使范成光御之,行域外。既周而還,至南海,經防風,防風氏之二臣,以塗山之戮,見禹便怒而射之,迅風雪雨,二龍升去。二臣恐,以刃自貫其心而死。禹哀之,乃拔其刃,療以不死之草,是為穿胸民。交趾民在穿胸東。
 
【譯文】
關於穿胸國的來歷:從前夏禹平定了天下,召各路諸侯到會稽山野聚會,一個叫防風氏的部落酋長遲到了,禹便殺了他。夏禹很有德政,有兩條神龍降服於他。禹派范成光駕御牠們載著大禹巡視至境外。當他們走遍境外回來的途中,在經過防風氏轄地時,防風氏的兩個臣子懷著主子先前被禹殺害在塗山的深仇,一見禹便怒從中起,撥箭朝他射去。突然狂風大作,雷電交加,兩條龍飛升而去。這兩個臣子見狀十分恐懼,便用刀刺穿了自己的心胸而死。禹憐憫他們,就把刺胸的刀拔了出來,並用不死草給他們治療。這樣,他們的後代就成了穿胸國民。交趾國在穿胸國的東方。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十一
孟舒國,民人首鳥身。其先主為霅(ㄓㄚˊ札)氏,馴百禽。夏后之世始食卵,孟舒去之,鳳凰隨焉。

【譯文】
孟舒國的人,人頭鳥身。先代君王叫霅氏,曾馴服上百種鳥。夏朝的時候,他們才開始吃鳥的蛋。後來,當孟舒人離開夏朝時,鳳凰都跟隨著他們離去。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十二
昔劉玄石於中山酒家酤酒,酒家與千日酒,忘言其節度。歸至家當醉,而家人不知,以為死也,權葬之。酒家計千日滿,乃憶玄石前來酤酒,醉尚醒耳。往視之,云玄石亡來三年,已葬。於是開棺,醉始醒。俗云:「玄石飲酒,一醉千日。」

【譯文】
過去有一個叫劉玄石的人到中山的酒家買酒喝,酒家把千日酒賣給了他,卻忘了告訴他這酒的特性。玄石到家便醉倒了,幾天都沒醒。家裡人不知道千日酒的奧妙,以為玄石已經死了,就治辦好棺材將他安葬了。到了滿一千天的時候,酒家才想起玄石當初買酒喝的事,估計他的酒該醒了。於是找到玄石家探問,玄石的家人說:「玄石已經死了三年了,如今服喪期都滿了。」於是酒家會同玄石家裡人一起來到他的墳地,挖開墓穴一看,玄石剛剛醒酒,正從棺材中起身。人說:「玄石飲酒,一醉千日。」
※※※※※※
【原文】十三
舊說云,天河與海通。近世有人居海渚者,年年八月有浮槎(ㄔㄚˊ茶),去來不失期。人有奇志,立飛閣於槎上,多齎糧,乘槎而去。十餘日中,猶觀星月日辰,自後芒芒忽忽,亦不覺晝夜。去十餘日,奄至一處,有城郭狀,屋舍甚嚴,遙望宮中多織婦。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,牽牛人乃驚問曰:「何由至此!」此人具說來意,並問此是何處。答曰:「君還至蜀郡,訪嚴君平則知之。」竟不上岸,因還如期。後至蜀問君平,曰:「某年月日,有客星犯牽牛宿。」計年月,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。
 
【譯文】
以前的人說,天上銀河與地上大海是相連的。近世有海島的居民,每年八月乘木筏來往於大海與銀河之間,從來都沒有誤期。某人忽發奇想,立下奇志,想乘木筏作長途航行,去探訪銀河。他在木筏上建造了閣樓,又備足了乾糧,於是乘木筏而去。十幾天中,還看得清楚日月星辰,此後便渺渺茫茫,也感覺不出晝夜的變化。經過十幾天,他忽然到達了一處地方,像是一座城市,房屋重重疊疊。放眼望去,只見宮殿中有許多織女,又看到一男子牽著牛在沙洲邊讓它飲水。牽牛人看到他,驚奇的問他說:「你是怎麼來到這裡的?」此人把來意全都說了,並問此為何地。牽牛人回答說:「您回去後,到蜀郡拜訪嚴君平先生就知道了。」此人就沒有上岸,在期限中回到地面。後來此人到蜀郡,找到嚴君平問這件事,嚴君平回答說:「某年某月某日,有客星犯牽牛宿。」一核對年月日,客星侵犯牽牛宿的時間,正是此訪客到銀河的時候。

【注釋】
[1]薰:通「蕣」。薰華:即木槿,夏秋開花。
[2]蕃息:繁殖增多。

【註】博物志》是晉朝張華所著的一部奇書,內容包羅萬象,有山川地理知識,有歷史人物傳說,有奇異草木蟲魚、飛禽走獸,也有神仙方術,可謂集神話、古史、博物、雜說於一爐。

【作者】
  張華之二)(232年-300年),字茂先,范陽方城(今河北固安縣)人。西晉文學家詩人、政治家。[張華全集]

【賞析】+網路資源[博物志- 維基文庫]、[博物志_百度百科]、[博物志--晉張華撰] 、[博物志--卷之二 外國--是何年]

西京雜記二則(匡衡、王嬙)--劉歆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四)

【原文】 匡衡
  匡衡,字稚圭,勤學而無燭。鄰居有燭而不逮,衡乃穿壁引其光,以書映光而讀之。邑人大姓文不識,家富多書,衡乃與其傭作,而不求償。主人怪而問之,衡曰:「願得主人書遍讀之。」主人感嘆,資給以書,遂成大學。
  衡能說《詩》,時人為之語曰:「無說《詩》,匡鼎來;匡說《詩》,解人頤(ㄧˊ儀)。[1]」鼎,衡小名也。時人畏服之如此。聞之者皆解頤歡笑。衡邑人有言《詩》者,衡從之與語,質疑。邑人挫服、倒屣(ㄒㄧˇ洗)而去。衡追之,曰:「先生留聽,更理前論!」邑人曰:「窮矣!」遂去不顧。
 
【譯文】
  匡衡,字稚圭,勤奮好學,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。鄰家有燈燭,但光亮照不到他家,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,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。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,是個有錢的人,家中有很多書。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,又不要報酬。主人感到很奇怪,問他為什麼這樣,他說:「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,通讀一遍。」主人聽了,深為感嘆,就把書送給他讀。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。
  匡衡能夠解說《詩經》,當時的人為此編了順口溜說:「誰也別說《詩》了,匡鼎他來啦,匡鼎他說起《詩》來,能讓人開顏歡笑啊!」鼎是匡衡的小名,當時的人都對他既敬畏又欽佩,聽到的人沒有不歡笑的。匡衡的鄉里也有一個解說《詩》的,匡衡去找他辯難,考證有疑問爭議之處。結果把這個人說得沒顧上穿好外衣和鞋子就跑了。匡衡追上去,說:「請先生留下來聽我說,我們再接著討論。」 這個人說:「我實在沒得說的了!」於是這個人跑了沒再回來。
======
【原文】 王嬙
  元帝後宮既多,不得常見,乃使畫工圖形,案圖召幸之。諸宮人皆賂畫工,多者十萬,少者亦不減五萬。獨王嬙不肯,遂不得見。匈奴入朝,求美人為閼氏(ㄧㄢ煙 ㄓ支)[2],於是上案圖,以昭君行。及去,召見。貌為後宮第一,善應對,舉止閒雅。帝悔之,而名籍已定,帝重信於外國,故不復更人,乃窮案其事。畫工皆棄市,籍其家,資皆巨萬。
  畫工有杜陵毛延壽,為人形,醜好老少,必得其真。安陵陳敞,新豐劉白、龔寬,並工為牛馬飛鳥眾勢,人形好醜,不逮延壽。下杜陽望亦善畫,尤善布色。樊育亦善布色。同日棄市。名畫工於是差稀。
 
【譯文】
  漢元帝後宮的嬪妃美女很多,不可能個個都經常見,於是就讓畫工把各個美女畫出來,用畫出來的圖讓元蒂選擇見誰。很多美女都賄賂畫匠,多的可給到十萬,少的也不下於五萬。唯獨王嬙不肯,所以不能見著元帝。匈奴首領拜見漢朝皇帝,想求個美女去做匈奴皇后。皇帝看了圖後叫昭君前去。待到要離去時,皇上召見,昭君相貌後宮第一,善於應對各種事情,舉止優雅。元帝後悔了,但事情已經定下來了,元帝對他國很重信義,所以不再換人。於是徹底的追究這件事的責任,把那些畫工們全部處以死刑,抄沒他們的家產,資產都相當多。
  畫匠裡有個杜陵毛延壽,為人畫畫,不管醜的、美的、老人、少年,肯定都能畫得真真切切。安陵陳敞,新豐劉白、龔寬都是專精於牛馬飛鳥之類的畫,但畫人的容貌,不及毛延壽;下杜陽望也善畫畫,尤其善於上顏色;樊育也善於上色彩,他們都同一天處死。京城裡有名的畫匠差不多絕跡了。

【注釋】
[1]解頤:開顏歡笑。
[2]閼氏:漢代匈奴單於、諸王妻的統稱。

【註】《西京雜記》是中國古代筆記小說集,其中的「西京」指的是西漢的首都長安。該書寫的是西漢的雜史。既有歷史也有西漢的許多遺聞軼事。作者疑為葛洪

【作者】
  《西京雜記》,中國古小說集,共129則,每篇短者僅十餘字,長者亦不過千餘字,相傳是東晉葛洪著,一說漢朝劉歆作。

【賞析】+網路資源[西京雜記- 開放文學]、[西京雜記_百度百科]、[西京雜記-中文百科在線]

列仙傳二則(務光、簫史)--劉向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四)

【原文】 務光
  務光者,夏時人也。耳長七寸,好琴,服蒲韭(ㄐㄧㄡˇ九)根。殷湯將伐桀,因光而謀。光曰:「非吾事也。」湯曰:「孰可?」曰:「吾不知也。」湯曰:「伊尹何如?」曰:「強力忍詬,吾不知其它。」湯既克桀,以天下讓於光,曰:「智者謀之,武者遂之,仁者居之,古之道也。吾子胡不遂之!」光辭曰:「廢上非義也,殺人非仁也,人犯其難,我享其利,非廉也。吾聞非義不受其祿,無道之世不踐其位,況於尊我,我不忍久見也。」遂負石自沉於蓼(ㄌㄧㄠˇ瞭)水[1],已而自匿。後四百餘歲,至武丁時,復見。武丁欲以為相,不從。武丁以輿迎而從逼,不以禮,遂投浮梁山,後遊尚父山。
   頌曰:「務光自仁,服食養真。冥遊方外,獨步常均。武丁雖高,讓位不臣。負石自沉,虛無其身。」

【譯文】
  務光是夏朝時候人。耳朵長七寸,喜愛彈琴,吃菖蒲和韭菜的根。商湯將要討伐夏桀,同務光商議謀劃。務光說:「這不是我應做的事。」湯說:「誰可以勝任?」務光說:「我不知道。」湯說:「伊尹怎麼樣?」務光回答說:「伊尹忍受恥辱的能力不錯,別的我就不知道了。」商湯戰勝夏桀以后,要把天下讓給務光,說:「有智慧的人謀劃得到天下,有武力的人實現這個計劃,有仁德的人統治這個天下,這是古來就有的道理,您何不順其自然呢!」務光拒絕說:「廢掉君主是不義之舉,屠殺百姓非仁德之功,別人作事犯難,我坐享其利,是不知廉恥。我聽說,不合道義的奉祿不能接受,身處無道亂世不能居職做官,何況要使我高居尊位,我不忍心久活於世。」於是身背大石自沉到蓼水裡,隨即消失了。四百多年以後,到商王武丁時,務光又出現了。武丁想請他為宰相,務光不願意。武丁不以禮相請而硬逼他上車駕就任,務光就逃到浮梁山中,后來又漫遊在尚父山中。
  頌讚說:「務光懷抱仁德,服食簡易,修養真性。遠離於世俗之外,獨行於造化之中。商湯、武丁雖貴為君王,要讓他就高位,他並不想為君主、作臣子。負石自沉於蓼水,又匿跡於山中。」
★★★★★
【原文】 簫史
  簫史者,秦穆公時人也。善吹簫,能致孔雀白鶴於庭。穆公有女,字弄玉,好之,公遂以女妻焉。日教弄玉作鳳鳴,居數年,吹似鳳聲,鳳凰來止其屋。公為作鳳臺,夫婦止其上,不下數年。一旦,皆隨鳳凰飛去。故秦人為作鳳女祠於雍宮中,時有簫聲而已。
  頌曰:「簫史妙吹,鳳雀舞庭。嬴氏好合,乃習鳳聲。遂攀鳳翼,參翥(ㄓㄨˋ住)[2]高冥。女祠寄想,遺音載清。」

【譯文】
  簫史是秦穆公時人,善吹簫,能使孔雀、白鶴聞聲飛落庭院。穆公有個女兒叫弄玉,喜歡簫史,穆公就把她嫁給了簫史。簫史每天教弄玉吹簫,模仿鳳的叫聲。這樣過了幾年,弄玉吹簫聲與鳳鳴聲非常相似,鳳凰聽到簫聲,都飛來停息在他們的屋上。穆公就替他們造了一座臺,名為鳳臺。簫史夫婦居住臺上達數年之久,一天早上,他們隨著鳳凰一同飛去。為此,秦國替弄玉在雍宮內造了一座祠堂,名為鳳女祠,還時時能聽到簫聲在祠內迴蕩。
  頌贊說:「簫史吹妙音,鳳雀舞內庭。嬴女成佳配,秦宮學鳳聲。一旦攀鳳翼,飛舉入高冥。女祠寄遐想,遺音瀝瀝清。」

【注釋】

  • [1]蓼水: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的資江重要支流,又名武陽水、蒔竹水。
  • [2]翥:高飛。
【註】列仙傳》是中國第一部流傳下來的關於神仙人物的傳記,作者不可考,但一般署名劉向。《列仙傳》把散見於先秦諸子中關於神仙的事迹進行了搜索和整理,宣揚世上存在神仙,凡人也可以成為神仙。是我國最早且較有系統的敘述神仙事跡的著作,記載了從赤松子(神農時雨師)至玄俗(西漢成帝時仙人)七十一位仙家的姓名、身世和事跡。

【作者】

  劉向(前77年-前6年),字子政,原名更生,漢朝宗室沛縣人。著有《別錄》、《新序》、《說苑》、《列女傳》、《洪範五行傳》、《五紀論》等書,並且編訂了《戰國策》、《楚辭》。劉向曾官中壘校尉,故世稱劉中壘張溥輯有《劉中壘集》,收入《漢魏六朝百三家集》中。又有33篇,今僅存《九歎》一篇。子為經學劉歆。《劉向著作

【賞析】+網路資源[列仙傳--百度百科]、[《列仙傳》--讀書網]、[列仙傳 - 開放文學]、[列仙傳--互動百科]

新序雜事七(公孫杵臼程嬰)--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四)

【原文】
  公孫杵臼,程嬰者,晉大夫趙朔客也。晉趙穿弒靈公,趙盾時為貴大夫,亡不出境,還不討賊,故春秋責之,以盾為弒君。屠岸賈者,幸於靈公,晉景公時,賈為司寇,欲討靈公之賊,盾已死,欲誅盾之子趙朔,遍告諸將曰:「盾雖不知,猶為首賊,賊臣弒君,子孫在朝,何以懲罰,請誅之。」韓厥曰:「靈公遇賊,趙盾在外,吾先君以為無罪,故不誅。今諸君將妄誅,妄誅謂之亂臣,有大事君不聞,是無君也。」屠岸賈不聽,韓厥告趙朔趣亡,趙朔不肯。曰:「子必不絕趙祀,予死不恨。」韓厥許諾,稱疾不出。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於下宮,殺趙朔、趙同、趙括、趙嬰齊,皆滅其族。趙朔妻成公姊,有遺腹,走公宮匿。公孫杵臼謂程嬰曰:「胡不死。」嬰曰:「朔之妻有遺腹,若幸而男,吾奉之,即女也,吾徐死耳。」無何而朔妻免生男。屠岸賈聞之,索於宮,朔妻置兒袴中,祝曰:「趙宗滅乎,若號;即不滅乎,若無聲。」及索兒,竟無聲。已脫,程嬰謂杵臼曰:「今一索不得,後必且復之,奈何?」杵臼曰:「立孤與死孰難?」嬰曰:「立孤亦難耳!」杵臼曰:「趙氏先君遇子厚,子強為其難者,吾為其易者,吾請先死。」而二人謀取他嬰兒,負以文褓匿山中。嬰謂諸將曰:「嬰不肖,不能立孤,誰能與吾千金,吾告趙氏孤處。」諸將皆喜,許之,發師隨嬰攻杵臼。杵臼曰:「小人哉程嬰!下宮之難不能死,與我謀匿趙氏孤兒,今又賣之。縱不能立孤兒,忍賣之乎?」抱而呼:「天乎!趙氏孤兒何罪?請活之,獨殺杵臼也。」諸將不許,遂並殺杵臼與兒。

  諸將以為趙氏孤兒已死,皆喜。然趙氏真孤兒乃在,程嬰卒與俱匿山中,居十五年。晉景公病,卜之,大業之胄者為祟,景公問韓厥,韓厥知趙孤存,乃曰:「大業之後,在晉絕祀者,其趙氏乎!夫自中行衍皆嬴姓也。中行衍人面鳥喙,降佐殷帝太戊及周天子,皆有明德,下及幽厲無道,而叔帶去周適晉,事先君繆侯,至於成公,世有立功,未嘗絕祀。今及吾君,獨滅之趙宗,國人哀之,故見龜筴,唯君圖之。」景公問趙尚有後子孫乎?韓厥具以實告。景公乃以韓厥謀立趙氏孤兒,召匿之宮中。諸將入問病,景公因韓厥之眾,以脅諸將,而見趙氏孤兒,孤兒名武。諸將不得已,乃曰:「昔下宮之難,屠岸賈為之,矯以君命,並命群臣。非然,孰敢作難?微君之病,群臣固將請立趙後,今君有命,群臣願之。」於是召趙武、程嬰遍拜諸將,遂俱與程嬰、趙氏攻屠岸賈,滅其族。復與趙氏田邑如故。趙武冠為成人,程嬰乃辭大夫,謂趙武曰:「昔下宮之難皆能死,我非不能死,思立趙氏後,今子既立為成人,趙宗復故,我將下報趙孟與公孫杵臼。」趙武號泣,固請曰:「武願苦筋骨以報子至死,而子忍棄我而死乎!」程嬰曰:「不可,彼以我為能成事,故皆先我死,今我不下報之,是以我事為不成也。」遂自殺。趙武服哀三年,為祭邑,春秋祀之,世不絕。君子曰:「程嬰公孫杵臼,可謂信交厚士矣。嬰之自殺下報,亦過矣。」

【譯文】
  公孫杵臼和程嬰,是晉國大夫趙朔的門客。晉國大夫趙穿刺殺晉靈公,當時趙盾是晉國的執政大夫,逃亡而沒有逃出國境,返回朝廷後又不討伐刺殺靈公的元凶,因此受到《春秋》的責備。認為趙盾是弒君者。屠岸賈受到晉靈公的寵愛,到晉景公時,當了司寇,要懲罰謀殺靈公的凶手,當時趙盾已死,想把趙盾的兒子趙朔處死,告訴那些將軍們說:「趙盾雖然不知道刺殺靈公的事,但仍然是刺殺靈公的元凶,讓弒君凶手的子孫在朝廷做官,這怎麼能懲罰罪人呢?我要求把弒君凶手的子孫處死。」韓厥說:「靈公遇刺時,趙盾不在都城,我們死去的成公認為他沒有罪過,所以不殺他。現在各位要隨便殺人,隨便殺人叫做作亂,當臣子的要做什麼大事,而不叫君主知道,這是不把君主放在眼裡。」屠岸賈不聽,韓厥告訴趙朔叫他快點逃走,趙朔不答應,說:「您一定不會讓趙氏斷了香火,這樣我就死而無憾了。」韓厥答應了他,就借口生病閉門不出。屠岸賈不經請示就擅自和將軍們到下宮圍攻趙氏,把趙朔、趙同、趙括、趙嬰齊都殺了,而且全都滿門抄斬。趙朔的太太是晉成公的姐姐,已經懷孕,跑到景公的宮殿裡躲藏。公孫杵臼對程嬰說:「為什麼不殉難?」程嬰說:「趙朔的太太有遺腹子,如果有幸是個男孩,我就保護他,如果是個女孩,我只不過遲死幾天罷了。」沒多久,趙朔的太太分娩了,生了個男孩。屠岸賈得到消息,就在宮裡搜索,趙朔的太太把嬰兒藏在褲子裡,祈禱道:「要是趙氏宗族該絕,你就哭;如果不該絕,你就不出聲。」等搜到這裡時,嬰兒居然不出聲。脫險後,程嬰對杵臼說:「今天這回沒搜索到,日後一定會再來,怎麼辦?」杵臼說:「撫養孤兒長大成人和自殺殉主,哪一樣更難呢?」程嬰說:「撫養孤兒困難。」杵臼說:「趙氏死去的家長待你恩義最重,就請你勉為其難,我去做容易的,讓我先死吧。」於是兩人想辦法找到別家的一個嬰兒,用繡花的小被子包著,藏在山裡。程嬰對那些將軍說:「我不長進,不能撫養孤兒長大成人,誰肯給我富貴,我就把趙氏孤兒藏身的地方告訴誰。」將軍們都很高興,答應了他,派兵跟著程嬰去打杵臼。杵臼道:「程嬰!你這個小人!下宮出事,你捨不得你的狗命,跟我合謀掩藏趙氏孤兒,現在又出賣他。即使你不敢撫養趙氏孤兒,難道就忍心出賣他嗎?」杵臼抱著孩子叫道:「天哪!趙氏孤兒有什麼罪過?饒他一命吧!就殺我一個人吧!」將軍們不答應,就把兩個人都殺了。

  將軍們認為趙氏孤兒已經死了,都很高興。但真正的趙氏孤兒還在,程嬰終於和他一起藏身在山裡,過了十五年。晉景公生了重病,占卦的結果,說是大業的後人當中不如意的在作祟。景公問韓厥大業的後人中誰過得不稱心,韓厥知道趙氏孤兒還活著,就說:「大業的後人,在晉國斷了香火的,大概就是趙氏了吧!從中衍以來就都姓嬴,中衍人面鳥嘴,降世輔佐商朝天子太戊。他的子孫輔佐周朝歷代天子,都表現了光明的品德,到了幽王、厲王,暴虐昏庸,叔帶就離開周王朝到晉國去,在我們的先君繆侯手下辦事,從那時到成公,趙氏每一代人都曾建有功勳,沒有斷過香火.現在傳到主上,偏偏滅絕了趙氏宗族,國內人民都為趙氏悲痛,所以顯現在卦象上,希望主上好好對待這件事。」景公問:「趙氏還有嫡系子孫嗎?」韓厥把實情原原本本告訴了景公。景公和韓厥商量恢復趙氏孤兒的地位,把孤兒召來,藏在宮裡。將軍們來探望臥病的景公,景公借著韓厥的兵力來逼迫將軍們,叫趙氏孤兒出來,孤兒的名字叫做武。將軍們無計可施,就說:「從前下宮的叛亂,是屠岸賈操縱的,他偽造主公的命令,把我們全都召去,不然,誰敢作亂?如果不是主上您生病,我們本來就打算要求恢復趙氏嫡傳後代的地位,現在主公既下了命令,我們都願意服從。」於是叫趙武、程嬰一個一個地拜謝將軍們,將軍們就跟程嬰、趙氏一起攻打屠岸賈,把他滿門抄斬。趙氏原來享有的封地,也如數還給了趙氏。趙武二十歲行了冠禮,取得了成年人的資格,程嬰就辭去大夫職務,對趙武說:「從前下宮事變,大家都不惜性命,我不是怕死,只是想把趙氏的後代拉扯大,現在您已經長大成人,趙氏也恢復了原有的地位,我要下黃泉去,向趙孟和公孫杵臼報告了。」趙武失聲痛哭,苦苦哀求道:「我願意盡心竭力報答您一輩子,您忍心丟下我而死嗎?」程嬰說:「不行。他們認為我能夠把撫養你這件事辦成,所以都在我之前殉難了,假如我不下黃泉向他們報告,那他們就會認為我沒把事情辦好。」於是就自殺了。趙武為他穿了三年孝服,畫出祭田,春秋兩季按時拜祭,世世代代沒有斷過。君子說:「程嬰和公孫杵臼家。可以說是篤守信義的忠誠之士了。程嬰為了向死者報告而自殺,也有些過頭了。」

【註】《新序》西漢著名學者劉向編撰的一部以諷諫為政治目的的歷史故事類編,是現存劉向所編撰的最早的一部作品。

【作者】
  劉向(前77年-前6年),字子政,原名更生,漢朝宗室沛縣人。著有《別錄》、《新序》、《說苑》、《列女傳》、《洪範五行傳》、《五紀論》等書,並且編訂了《戰國策》、《楚辭》。劉向曾官中壘校尉,故世稱劉中壘張溥輯有《劉中壘集》,收入《漢魏六朝百三家集》中。又有33篇,今僅存《九歎》一篇。子為經學劉歆。《劉向著作

【賞析】+網路資源[新序--百度百科]、[公孫杵臼- 維基百科]、[程嬰_百度百科]、[趙氏孤兒:程嬰公孫杵臼的俠肝義膽]

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

說苑二則(楚莊王、韓厥)--劉向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四)

【原文】 楚莊王
  楚莊王賜群臣酒,日暮酒酣,燈燭滅,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,美人援絕其冠纓,告王曰:「今者燭滅,有引妾衣者,妾援得其冠纓,持之,趣火來上,視絕纓者。」王曰:「賜人酒,使醉失禮,奈何欲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?」乃命左右曰:「今日與寡人飲,不絕冠纓者不歡。」群臣百有餘人皆絕去其冠纓而上火,卒盡歡而罷。居三年,晉與楚戰,有一臣常在前,五合五奮,首卻敵,卒得勝之,莊王怪而問曰:「寡人德薄,又未嘗異子,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?」對曰:「臣當死,往者醉失禮,王隱忍不加誅也;臣終不敢以蔭蔽之德,而不顯報王也,常願肝腦塗地,用頸血湔(ㄐㄧㄢ煎)敵久矣,臣乃夜絕纓者也。」遂敗晉軍,楚得以強,此有陰德者必有陽報也。
【譯文】
  春秋時期,楚莊王依靠名將養由基一次平定叛亂後大宴群臣,寵姬嬪妃也統統出席助興。席間絲竹聲響,輕歌曼舞,美酒佳肴,觥籌交錯,直到黃昏仍未盡興。楚王乃命點燭夜宴,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文臣武將們敬酒。
  忽然一陣疾風吹過,筵席上的蠟燭都熄滅了。這時一位官員斗膽拉住了許姬的手,拉扯中,許姬撕斷衣袖得以掙脫,並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纓帶。許姬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,讓楚王點亮蠟燭後查看眾人的帽纓,以便找出剛才無禮之人。
  楚莊王聽完,卻傳令不要點燃蠟燭,而是大聲說:「寡人今日設宴,與諸位務要盡歡而散。現請諸位都去掉帽纓,以便更加盡興飲酒。」聽楚莊王這樣說,大家都把帽纓取下,這才點上蠟燭,君臣盡興而散。席散回宮,許姬怪楚莊王不給她出氣,楚莊王說:「此次君臣宴飲,旨在狂歡盡興,融洽君臣關係。酒後失態乃人之常情,若要究其責任,加以責罰,豈不大剎風景?」許姬這才明白楚莊王的用意。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「絕纓宴」。
  三年後,楚莊王伐晉。一名戰將主動率領部下先行開路。這員戰將所到之處拼力死戰,大敗敵軍。戰後楚莊王論功行賞,才知其名叫唐狡。他表示不要賞賜,坦承三年前宴會上無禮之人就是自己,今日此舉全為報三年前不究之恩。多施恩,少結怨,善惡總有回報。
=====
【原文】 韓厥
  晉趙盾舉韓厥,晉君以為中軍尉;趙盾死,子朔嗣為卿。至景公三年,趙朔為晉將,朔取成公姊為夫人,大夫屠岸賈,欲誅趙氏,初趙盾在夢,見叔帶持龜要而哭,甚悲,已而笑,拊手且歌。盾卜之,占兆絕而後好,趙史援占曰:「此甚惡,非君之身,及君之子,然亦君之咎也。」至子趙朔,世益衰,屠岸賈者,始有寵於靈公,及至於晉景公,而賈為司寇,將作難,乃治靈公之賊,以至趙盾,遍告諸將曰:「趙穿弒靈公,盾雖不知,猶為首賊,臣殺君,子孫在朝,何以懲罪,請誅之!」韓厥曰:「靈公遇賊,趙盾在外,吾先君以為無罪,故不誅;今諸君將誅其後,是非先君之意而後妄誅;妄誅謂之亂臣,有大事而君不聞,是無君也。」屠岸賈不聽,厥告趙朔趨亡,趙朔不肯,曰:「子必不絕趙祀,朔死且不恨。」韓厥許諾,稱疾不出,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於下宮,殺趙朔、趙括、趙嬰齊,皆滅其族。朔妻成公姊有遺腹,走公宮匿,後生男,乳,朔客程嬰持亡匿山中,居十五年。晉景公疾,卜之曰:「大業之後不遂者為祟。」景公疾問韓厥,韓厥知趙孤在,乃曰:「大業之後,在晉絕祀者,其趙氏乎!夫自中行衍皆嬴姓也,中衍人面鳥喙,降佐殷帝太戊及周天子,皆有明德,下及幽厲無道,而叔帶去周適晉,事先君文侯,至於成公,世有立功,未嘗有絕祀,今及吾君,獨滅之趙宗。國人哀之,故見龜策,惟君圖之。」景公問曰:「趙尚有後子孫乎?」韓厥具以實對,於是景公乃與韓厥謀立趙孤兒,召而匿之宮中,諸將入問疾,景公因韓厥之眾,以脅諸將而見趙孤,孤名曰武,諸將不得已,乃曰:「昔下宮之難,屠岸賈為之,矯以君令,並命群臣,非然,孰敢作難,微君之疾,群臣固且請立趙後,今君有令,群臣之願也。」於是召趙武、程嬰遍拜諸將軍,將軍遂返與程嬰、趙武攻屠岸賈,滅其族,復與趙武田邑如故。故人安可以無恩,夫有恩於此,故復於彼;非程嬰則趙孤不全,非韓厥則趙後不復。韓厥可謂不忘恩矣。
【譯文】
  晉國趙盾舉薦韓厥,晉國國君就讓韓厥做中軍尉。趙盾死了,他的兒子趙朔繼承父職為上卿。到了景公三年,趙朔擔任晉國將軍。趙朔娶晉成公的姐姐為夫人。大夫屠岸賈想要誅殺趙氏一家。原先趙盾在世的時候,夢見叔帶抱著腰哭得非常傷心,隨後又笑了起來,而且拍手唱歌。趙盾卜筮吉凶,占卜的兆頭是先斷絕而後完好。趙國史援解釋占卜說:「這個兆頭很凶,災難不是降到您自身,而是降給您兒子,然而這也是您的過錯。到了您兒子趙朔一輩,家世將更衰弱。」
  屠岸賈這個人,開始就受到晉靈公的寵愛,到了晉景公的時候,屠岸賈就當上了司寇。他想作亂,就借懲治謀殺晉靈公兇手的名義來歸罪趙盾,通告將領們說:「趙穿殺害靈公,趙盾雖然不知道,但他仍是頭號奸賊。臣子刺殺國君,他的子孫卻在朝裡做官,怎麼能懲治罪犯呢?請允許我誅滅他們。」韓厥說:「靈公遭害時,趙盾在外地,我們先君成公認為他沒有罪,所以沒有誅殺他。如今諸位要誅殺他的後代,這不符合先君的意思,而是胡亂誅殺,胡亂誅殺就叫做作亂。臣子有大事而國君不知道,這是無視國君。」屠岸賈不聽韓厥的勸告,韓厥告訴趙朔趕緊逃跑。趙朔不肯,說:「您一定不要讓趙氏斷絕香火,我死後也就沒有遺恨了。」韓厥答應了他的要求,就藉口有病不再出門。屠岸賈不請求國君允許,就擅自和眾將到下宮攻打趙家,殺了趙朔、趙括、趙嬰齊,把他們的家族全部滅掉。
  趙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,身懷有孕,逃進景公宮內躲藏起來。後來生下一個男孩,自己給他餵奶。趙朔生前門客程嬰抱著趙朔的兒子逃進山中躲藏起來。過了十五年,晉景公病了,進行占卜,卜語說:「大業的後人當中,不如意的在作祟。」景公問韓厥什麼意思。韓厥知道趙氏孤兒活著,就說:「大業的後人,在晉國斷了香火的,大概就是趙氏了。自中衍以後的子孫都姓嬴。中衍人面鳥嘴,降世輔佐殷帝太戊。到周天子時,他的子孫都有美好的品德。後來到了周幽王、周厲王時,昏庸無道,叔帶才離開周朝來到晉國,事奉先君晉文侯。一直到晉成公,趙家世世代代都為晉國建立功勳,不曾斷絕過宗廟香火。如今您在位的時候偏偏滅絕趙家的宗族,國人都哀憐他們。所以在占卜的龜策上表現出來。只有您來考慮這件事。」景公問道:「趙氏還有後代子孫嗎?」韓厥一一據實稟告。於是景公就與韓厥策劃扶植趙氏孤兒。召見趙氏孤兒,把他藏在宮裡。將軍們進宮中問候景公病情,景公依靠韓厥的軍隊來威脅將軍們,讓趙氏孤兒出來相見。孤兒名叫武。將軍們不得已,才說:「先前下宮的災禍,是屠岸賈幹的,假託君主詔令,並且命令臣子們去攻打。如果不是這樣,誰又敢發難呢!若不是您有病,臣下們本來也要請求君主立趙氏的後代了。如今您已有命令,這正是臣子們的心願。」
  於是景公召趙武、程嬰一個一個拜謝諸將軍,將軍們就反過來跟程嬰、趙武一道攻打屠岸賈,滅掉了他的家族,並重新把原來屬於趙氏的封邑全都歸還給趙武。所以一個人怎麼可以沒有恩德呢?如果在這裡施了恩,那麼在那裡就會得到報答。沒有程嬰,那麼趙氏孤兒就得不到保全;沒有韓厥的幫助,那麼趙氏的後代也就不能再興旺起來,韓厥真可稱得上不忘恩德了!

【註】說苑》,西漢劉向所著,宋朝曾鞏校閱。全書共二十卷,收錄了先秦西漢期間的一些歷史故事傳說,並附有作者的評論,體現了儒家的思想和觀念。

【作者】
  劉向(前77年-前6年),字子政,原名更生,漢朝宗室沛縣人。著有《別錄》、《新序》、《說苑》、《列女傳》、《洪範五行傳》、《五紀論》等書,並且編訂了《戰國策》、《楚辭》。劉向曾官中壘校尉,故世稱劉中壘張溥輯有《劉中壘集》,收入《漢魏六朝百三家集》中。又有33篇,今僅存《九歎》一篇。子為經學劉歆。《劉向著作

【賞析】+網路資源[《說苑》卷六 復恩中的記載 --滅燭絕纓]、[說苑卷六-復恩--中文百科在線]、[說苑--中文百科在線]、[說苑全文]

史記滑稽傳(優孟)--司馬遷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四)


【原文】
  優孟,故楚之樂人也[1]。長八尺,多辯,常以談笑諷諫[2]。楚莊王之時,有所愛馬,衣以文繡[3],置之華屋之下[4],席以露床[5],啖(ㄉㄢˋ旦)以棗脯[6]。馬病肥死,使群臣喪之[7],欲以棺槨(ㄍㄨㄛˇ果)大夫禮葬之[8]。左右爭之,以為不可。王下令曰:「有敢以馬諫者,罪至死。」優孟聞之,入殿門,仰天大哭。王驚而問其故。優孟曰:「馬者王之所愛也,以楚國堂堂之大,何求不得,而以大夫禮葬之,薄,請以人君禮葬之。」王曰:「何如?」對曰:「臣請以雕玉為棺,文梓為槨[9],楩(ㄆㄧㄢˊ胼)楓豫章為題湊[10],發甲卒為穿壙(ㄎㄨㄤˋ礦)[11],老弱負土[12],齊趙陪位於前[13],韓魏翼衛其後[14],廟食太牢[15],奉以萬戶之邑[16]。諸侯聞之,皆知大王賤人而貴馬也。」王曰:「寡人之過,一至此乎[17]?為之奈何?」優孟曰:「請為大王六畜葬之[18]。以壠竈為槨[19],銅歷為棺[20],齏(ㄐㄧ基)以薑棗[21],薦以木蘭[22],祭以粳(ㄍㄥ耕)稻,衣以火光,葬之於人腹腸。」於是王乃使以馬屬太官[23],無令天下久聞也。
【注釋】
  • [1]故:過去。樂人:指能歌善舞的藝人。
  • [2]諷諫:以婉言隱語進行勸諫。
  • [3]文繡:華美的刺繡品。
  • [4]華屋:華麗的屋宇。
  • [5]露床:沒有帳幔的床。
  • [6]啖:餵。
  • [7]喪:治喪,服喪。
  • [8]槨: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。
  • [9]文梓:紋理細致的梓木。
  • [10]楩、楓、豫、章:都是有名的貴重木材。章,通「樟」。題湊:下葬時將木材累積在棺外,用來護棺。木頭都向內,叫做題湊。題:頭;湊:聚。
  • [11]穿壙:挖掘墓穴。
  • [12]負土:背土築墳。
  • [13]陪位:列在從祭之位。
  • [14]翼衛:護衛。
  • [15]廟食太牢:為死馬建立祠廟,用太牢禮祭祀。太牢:牛、羊、豬各一頭,是最高的祭禮。
  • [16]奉:供奉祭祀。
  • [17]一至此乎:竟到這種地步嗎?一:乃、竟。
  • [18]六畜葬之:當畜生來葬送它。六畜:指馬、牛、羊、雞、犬、豬。
  • [19]壠竈:用土堆成的竈。
  • [20]銅歷:大銅鍋。歷:通「鬲(ㄌㄧˋ力)」,鼎一類的東西。
  • [21]齏:通「劑」,調配。
  • [22]薦:托付,墊進。木蘭:香料。
  • [23]屬:交付。

【原文】
楚相孫叔敖知其賢人也,善待之。病且死[1],屬(ㄓㄨˇ主)其子曰[2]:「我死,汝必貧困。若往見優孟[3],言我孫叔敖之子也。」居數年[4],其子窮困負薪[5],逢優孟,與言曰:「我孫叔敖子也。父且死時,屬我貧困往見優孟。」優孟曰:「若無遠有所之[6]。」即為孫叔敖衣冠,抵(ㄓˇ指)掌談語[7]。歲餘,像孫叔敖,楚王左右不能別也。莊王置酒,優孟前為壽[8]。莊王大驚,以為孫叔敖復生也,欲以為相。優孟曰:「請歸與婦計之[9],三日而為相。」莊王許之。三日後,優孟復來。王曰:「婦言謂何?」孟曰:「婦言慎無為[10],楚相不足為也。如孫叔敖之為楚相,盡忠為廉以治楚,楚王得以霸。今死,其子無立錐之地[11],貧困負薪以自飲食[12]。必如孫叔敖,不如自殺。」因歌曰:「山居耕田,苦難以得食。起而為吏,身貪鄙者,餘財不顧恥辱。身死家室富,又恐受賕(ㄑㄧㄡˊ求)枉法[13],為奸觸大罪,身死而家滅。貪吏安可為也!念為廉史,奉法守職,竟死不敢為非[14]。廉吏安可為也!楚相孫叔敖,持廉至死[15],方今妻子窮困,負薪而食,不足為也[16]!」於是莊王謝優孟[17],乃召孫叔敖子,封之寢丘四百戶,以奉其祀。後十世不絕。
【注釋】
  • [1]且死:將死,臨終。
  • [2]屬:同「囑」。叮囑。
  • [3]若:你。
  • [4]居數年:即過了幾年。
  • [5]負薪:背柴販賣。
  • [6]若無遠有所之:你不要遠往他處。無:通「毋」,不要。
  • [7]抵掌:擊掌。抵:拍,擊。今作「扺掌」。此句是說優孟摹仿孫叔敖的言談舉止。
  • [8]為壽:敬酒祝福。
  • [9]請歸與婦計之:請讓我回家跟妻子商議這件事。計:盤算,謀劃。
  • [10]慎無為:千萬不要幹。慎:表示告誡,猶今語「千萬」。
  • [11]無立錐之地:沒有可以插一個鐵錐尖端那麽大的地方,極言赤貧。
  • [12]自飲食:謀生,養活自己。
  • [13]賕:賄賂。
  • [14]竟死:到死。竟:從頭至尾。
  • [15]持廉:堅持廉潔的操守。
  • [16]不足為:不值得幹。足:配,值得。
  • [17]謝:認錯。
【譯文】
  優孟原是楚國的老歌舞藝人。他身高八尺,富有辯才,時常用說笑方式勸誡楚王。楚莊王時,他有一匹喜愛的馬,給它穿上華美的繡花衣服,養在富麗堂皇的屋子裡,睡在沒有帳幔的床上,用蜜餞的棗乾來喂它。馬因為得肥胖病而死了,莊王派群臣給馬辦喪事,要用棺槨盛殮,依照大夫那樣的禮儀來葬埋死馬。左右近臣爭論此事,認為不可以這樣做。莊王下令說:「有誰再敢以葬馬的事來進諫,就處以死刑。」優孟聽到此事,走進殿門,仰天大哭。莊王吃驚地問他哭的原因。優孟說:「馬是大王所喜愛的,就憑楚國這樣強大的國家,有什麼事情辦不到,卻用大夫的禮儀來埋葬它,太薄待了,請用人君的禮儀來埋葬它。」莊王問:「那怎麼辦?」優孟回答說:「我請求用雕刻花紋的美玉做棺材,用細緻的梓木做套材,用楩、楓、豫、樟等名貴木材做護棺的木塊,派士兵給它挖掘墓穴,讓老人兒童背土築墳,齊國、趙國的使臣在前面陪祭,韓國、魏國的使臣在後面護衛,建立祠廟,用牛羊豬祭祀,封給萬戶大邑來供奉。諸侯聽到這件事,就都知道大王輕視人而看重馬了。」莊王說:「我的過錯竟到這種地步嗎?該怎麼辦呢?」優孟說:「請大王准許按埋葬畜牲的辦法來葬埋它:在地上堆個土灶當做套材,用大銅鍋當做棺材,用薑棗來調味,用香料來解腥,用稻米作祭品,用火作衣服,把它安葬在人的肚腸中。」於是莊王派人把馬交給了主管宮中膳食的太官,不讓天下人長久傳揚此事。
 
  楚國宰相孫叔敖知道優孟是位賢人,待他很好。孫叔敖患病臨終前,叮囑他的兒子說:「我死後,你一定很貧困。那時,你就去拜見優孟,說『我是孫叔敖的兒子。』」過了幾年,孫叔敖的兒子果然十分貧困,*賣柴為生。一次路上遇到優孟,就對優孟說:「我是孫叔敖的兒子。父親臨終前,囑咐我貧困時就去拜見優孟。」優孟說:「你不要到遠處去。」於是,他就立即縫製了孫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來,模仿孫叔敖的言談舉止,音容笑貌。過了一年多,模仿得活像孫叔敖,連楚莊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來。楚莊王設置酒宴,優孟上前為莊王敬酒祝福。莊王大吃一驚,以為孫叔敖又復活了,想要讓他做楚相。優孟說:「請允許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,三日後再來就任楚相。」莊王答應了他。三日後,優孟又來見莊王。莊王問:「你妻子怎麼說的?」優孟說:「妻子說千萬別做楚相,楚相不值得做。像孫叔敖那樣地做楚相,忠正廉潔地治理楚國,楚王才得以稱霸。如今死了,他的兒子竟貧困到無立錐之地,每天以打柴謀生。如果要像孫叔敖那樣做楚相,還不如自殺。」接著唱道:「住在山野耕田辛苦,難以獲得食物。出外做官,自身貪髒卑鄙的,積有餘財,不顧廉恥。自己死後家室雖然富足,但又恐懼貪髒枉法,幹非法之事,犯下大罪,自己被殺,家室也遭誅滅。貪官哪能做呢?想要做個清官,遵紀守法,忠於職守,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。唉,清官又哪能做呢?像楚相孫叔敖,一生堅持廉潔的操守,現在妻兒老小卻貧困到打柴為生。清官實在不值得做啊!」於是,莊王向優孟表示了歉意,當即召見孫叔敖的兒子,把寢丘這個四百戶之邑封給他,以供祭祀孫叔敖之用。自此之後,十年沒有斷絕。優孟的這種聰明才智,可以說是正得其宜,抓住了發揮的時機。

【註】滑稽列傳,出自《史記》卷一百二十六,列傳第六十六。是專記滑(ㄍㄨˇ古)稽人物的類傳。此篇的主旨是頌揚淳於髡、優孟、優旃一類滑稽人物「不流世俗,不爭勢利」的可貴精神,及其「談言微中,亦可以解紛」的非凡諷諫才能。
【作者】
  司馬遷(之二)(前145年或前135年-前86年),字子長,左馮翊夏陽(今陝西韓城)人(一說山西河津人),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。他撰寫的《史記》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,因此被後世尊稱爲史遷太史公。《司馬遷著作

【賞析】+網路資源[史記/卷126/優孟]、[優孟--維基百科]

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

列女傳二則(魯義姑姊、鄒孟子母)--劉向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四)

【原文】 魯義姑姊
  魯義姑姊者,魯野之婦人也。齊攻魯至郊,望見一婦人,抱一兒,攜一兒而行,軍且及之,棄其所抱,抱其所攜,而走於山,兒隨而啼,婦人遂行不顧。齊將問兒曰:「走者爾母耶?」曰:「是也。」「母所抱者誰也?」曰:「不知也。」齊將乃追之,軍士引弓將射之,曰:「止,不止,吾將射爾。」婦人乃還。齊將問所抱者誰也,所棄者誰也。對曰:「所抱者妾兄之子也,所棄者妾之子也。見軍之至,力不能兩護,故棄妾之子。」齊將曰:「子之於母,其親愛也,痛甚於心,今釋之,而反抱兄之子,何也?」婦人曰:「己之子,私愛也。兄之子,公義也。夫背公義而向私愛,亡兄子而存妾子,幸而得幸,則魯君不吾畜,大夫不吾養,庶民國人不吾與也。夫如是,則脅肩無所容,而累足無所履也。子雖痛乎,獨謂義何?故忍棄子而行義,不能無義而視魯國。」於是齊將按兵而止,使人言於齊君曰:「魯未可伐也。乃至於境,山澤之婦人耳,猶知持節行義,不以私害公,而況於朝臣士大夫乎!請還。」齊君許之。魯君聞之,賜婦人束帛百端[1],號曰義姑姊。公正誠信,果於行義。夫義,其大哉!雖在匹婦,國猶賴之,況以禮義治國乎!詩云:「有覺德行,四國順之。」此之謂也。
  頌曰:齊君攻魯,義姑有節,見軍走山,棄子抱侄,齊將問之,賢其推理,一婦為義,齊兵遂止。

【譯文】
  魯義姑姊是魯國郊野的一個山村婦女。齊軍攻打魯國,到城郊,看見一個婦人抱着一個小孩和牽着一個小孩向前走。齊軍快要追及時,婦人丟下抱着的小孩,抱起牽着的小孩往山上跑去。被丟下的小孩跟隨在後面大哭,婦人毫不理會地繼續走。齊國將領問那被丟下的小孩說:「那跑掉的是你的母親嗎?」小孩回答:「是的。」「你母親抱着的是誰?」小孩答:「不知道。」齊將向前追趕,士兵也拉弓準備射箭,喊叫說:「停下來!不停下來,我就放箭。」婦人於是轉身回來。齊將問她抱着的小孩是誰,丟下的小孩又是誰。婦人回答:「抱着的是我兄長的兒子,丟下的是我自己的兒子。因為看到大軍來了,沒有能力同時保護他們,便只好丟下自己的孩子。」齊將說:「孩子對於母親來說,是最為親愛和最為疼惜的,現在你丟下自己的孩子,反而抱走兄長的孩子,是甚麼原因呢?」婦人說:「對自己的孩子來說,是私愛;對兄長的孩子來說,是公義。背棄公義而偏重私愛,不救兄長的孩子而保存自己的孩子,即使幸運地得免於難,魯國國君不會收容我,魯國大夫不會養育我,魯國的百姓也不會與我結交。這樣就算我聳起兩肩也找不到容身的地方,合起兩腳也找不到站立的地方。我雖然疼愛自己的孩子,難道可以因此損害公義嗎?所以我忍心丟下自己的孩子以實踐公義,而不能背棄公義在魯國生活。」就這樣齊將按兵不動,派人向齊國國君說:「不能攻打魯國。我帶兵來到邊境,就碰上魯國山林中的婦人,連這樣一個婦人都知道守節行義,不因私愛而損害公義,何況魯國的大臣和士大夫呢?請求收兵回朝。」齊君答應了他的請求。魯國國君聽到這件事,就賞賜婦人百端[1]布帛,並封賜「義姑姊」的稱號。公正無私,誠實忠信,能行公義。公義所起的影響是很大的啊!雖然不過是婦人的行為,但卻能夠賴以保護國家,何況用禮義來治國呢?《詩經》說:「君子正直樹榜樣,四方諸侯都歸順。」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
  頌讚說:「齊君攻打魯國,義姑有節操。看見士兵跑入山中,丟下兒子抱走侄兒。齊將追問原因,讚她公正有義理。一個婦人行公義,齊軍便退兵。」
【注釋】
  • [1]百端:五十匹。杜預注:「二丈為一端,二端為一兩。所謂匹也,二兩二匹。」即一端等於半匹。
======
【原文】 鄒孟子母
  鄒孟軻之母也。號孟母。其舍近墓。孟子之少也,嬉遊為墓間之事,踴躍築埋。孟母曰:「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。」乃去舍市傍。其嬉戲為賈人衒(ㄒㄩㄢˋ炫)[1]賣之事。孟母又曰:「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。」復徙舍學宮之傍。其嬉遊乃設俎豆[2],揖讓進退。孟母曰:「真可以居吾子矣。」遂居。及孟子長,學六藝,卒成大儒之名。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。《詩》云:「彼姝者子,何以予之?」[3]此之謂也。
  
  孟子之少也,既學而歸,孟母方績,問曰:「學何所至矣?」孟子曰:「自若也。」孟母以刀斷其織。孟子懼而問其故,孟母曰:「子之廢學,若我斷斯織也。夫君子學以立名,問則廣知,是以居則安寧,動則遠害。今而廢之,是不免於廝役,而無以離於禍患也。何以異於織績而食,中道廢而不為,寧能衣其夫子,而長不乏糧食哉!女則廢其所食,男則墮於脩德,不為竊盜,則為虜役矣。」孟子懼,旦夕勤學不息,師事子思,遂成天下之名儒。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。《詩》云:「彼姝者子,何以告之?」此之謂也。
 
  孟子既娶,將入私室,其婦袒而在內,孟子不悅,遂去不入。婦辭孟母而求去,曰:「妾聞夫婦之道,私室不與焉。今者妾竊墮在室,而夫子見妾,勃然不悅,是客妾也。婦人之義,蓋不客宿。請歸父母。」於是孟母召孟子而謂之曰:「夫禮,將入門,問孰存,所以致敬也。將上堂,聲必揚,所以戒人也。將入戶,視必下,恐見人過也。今子不察於禮,而責禮於人,不亦遠乎!」孟子謝,遂留其婦。君子言孟母知禮,而明於姑母之道。

  孟子處齊,而有憂色。孟母見之曰:「子若有憂色,何也?」孟子曰:「不敢。」異日閒居,擁楹而歎。孟母見之曰:「鄉見子有憂色,曰不也,今擁楹而歎,何也?」孟子對曰:「軻聞之:『君子稱身而就位,不為苟得而受賞,不貪榮祿。諸侯不聽,則不達其上。聽而不用,則不踐其朝。』今道不用於齊,願行而母老,是以憂也。」孟母曰:「夫婦人之禮,精五飯,冪酒漿,養舅姑,縫衣裳而已矣。故有閨內之脩,而無境外之志。《易》曰:『在中饋,無攸遂。』《詩》曰:『無非無儀,惟酒食是議。』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,而有三從之道也。故年少則從乎父母,出嫁則從乎夫,夫死則從乎子,禮也。今子成人也,而我老矣。子行乎子義,吾行乎吾禮。」君子謂孟母知婦道。《詩》云:「載色載笑,匪怒匪教。」[4]此之謂也。
  頌曰:孟子之母,教化列分,處子擇藝,使從大倫,子學不進,斷機示焉,子遂成德,為當世冠。

【譯文】
  魯國鄒邑人孟軻的母親,人稱孟母。當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。因此孟子小時候,遊戲玩耍的都是下葬哭喪一類的事,特愛學造墓埋墳。孟母見了說:「這裡不該是我帶著孩子住的地方啊!」於是領著孟子離開了這裡,遷住到一處集市的近旁。孟子又學玩起了商人誇口買賣那一類的事。孟母又說:「這裡也不是我應該帶著孩子住的地方啊!」就再次把家遷到了一個公學學校的旁邊。這時小孟子所學玩的是祭祀禮儀、作揖遜讓、進退法度這類儀禮方面的學問。孟母說:「這裡才真正是可以讓我帶著兒子居住的地方。」於是,長久把家安在了這裡。等孟子長大成人,便很順利地學精了《易》、《書》、《詩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春秋》等六藝的學問,最終成就了儒家大師的大名。後來的君子賢人都說孟母很善於利用環境漸染教化孩子。《詩經》上說:「柔順聰明的賢人,您怎麼知道如何實施幼教呢?」說的就是這件事啊!

  孟子小的時候,有一次放學回家,他的母親正在織布,見他回來,便問道:「學習怎麼樣了?」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:「跟過去一樣。」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,十分惱火,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。孟子見狀害怕極了,就問他母親:「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?」孟母說:「你荒廢學業,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。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,增長知識。這樣平時能平安無事,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。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,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,而且難於避免禍患。這和依靠織布而生存有什麼不一樣的呢?假如中途廢棄而不做,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兒子有衣服穿並且長期不缺乏糧食呢?女子若荒廢她賴以生存的的技藝,男子若對修養德行懈怠,那麼不是去做小偷強盗,就是做奴隸、僕人。」孟子聽後嚇了一跳,自此,從早到晚勤學不止,拜子思做老師,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。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。《詩經》上說:「柔順聰明的賢人,您怎麼知道如何告誡的呢?」說的就是這件事啊!
   
  孟子娶妻以後,有一次外出回來,沒有敲門就進了臥房,見到他的妻子正裸著身體在屋裡。孟子不高興,於是離開不再進去。他的妻子向孟子的母親告別要求離去,說:「我聽說夫妻之間的禮數,在臥房當中是可以寬鬆一些的。今天,我在自己的臥房裡,有違禮的舉止,夫君見到了非常不高興,這是沒有把我當作家裡人看待。為婦之義,不能生活在拿自己當外人的家裡。為此,我請求您允許我回歸娘家。孟母於是叫來孟子對他說:「禮節說,將要進入大門,要問一下誰在裡邊,這是表示尊敬;將要進入廳堂,聲音一定要響亮,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;將要進入內屋,眼睛一定要向下看,表示擔心撞上人有尷尬的時候。如今你不遵守禮節卻責怪別人沒有禮節,不是和聖人差得太遠了嗎?』孟子於是道歉,於是挽留他的妻子。君子說:「孟母懂得禮節,而且清楚如何處理婆媳之間的關係。」

  孟子想去宋國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,但為了奉養母親而一再遷延,待在齊國。他經常面帶憂慮的神情,悶悶不樂。孟母看見了,問:「你面有憂煩,是為什麼呢?」孟子回答說:「沒什麼事。」有一天,孟子在家閒來無事,不由自主地扶著屋前的柱子唉聲嘆氣。孟母看見了,問道:「前幾天看到你在憂愁著什麼,問你,你說沒事。今天為什麼又扶著廊柱子嘆息呢?」孟子說:「我聽說君子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,不因為眼前利益而求取封賞,不去貪圖榮華富貴。如果諸侯不採納自己的主張,就不必再向他們提供意見了。如果諸侯聽從了,卻不去實踐它,就不必再在他的國家繼續做官了。如今,我的學說和主張不能在齊國踐行,就想離開這個國家。然而,又惦記著母親年紀已大,不適合長途跋涉了,我是為此而憂愁。」孟母回答說:「婦女之禮,在於精通飲食烹飪的學問,在於暖好酒漿,贍養公公和婆婆,在於縫製衣裳而已。所以她們只需料理好家內的事務,不必過問外面有關理政的事情。《周易·家人卦》上說:『無攸遂,在中饋。』(婦女準備家中的飲食,不可有所失誤)《詩經·小雅·斯干》說:『無非無儀,惟酒食是議。』(婦女不要違背禮儀,不要議論外面的事,只需把家務料理好)看來,都在說婦女不要擅自作決定,要遵守三從之道。所以要求女子在閨閣中聽從父母的話,出嫁後聽從丈夫的話,丈夫死後聽從兒子的話,這才是符合禮法的作為呀!如今,你已經長大成人,而我也已經年邁。你遵循你的道義,我遵循我的禮法吧。」君子們認為孟母深知為婦之道。《詩經·魯頌·泮水》說:「和顏悅色面帶笑,不發怒氣耐心教。」說的就是這件事啊!

  頌讚說:「孟子的母親,依序選擇教化的環境,使孩子選擇好的技藝學習,讓他懂得倫常;孩子學習不進,剪斷織布來警示他;使孟子終於才德兼備,成為一代大儒。」

【注釋】
  • [1]衒賣:誇耀物品的好處以求售。
  • [2]俎豆:古代祭祀用的禮器。
  • [3]彼姝者子二句:見《詩經·鄘風·干旄》。姝:柔順,順從。子:對賢人的尊稱。
  • [4]《詩》云:「載色載笑,匪怒匪教。」:出自《詩經·魯頌·泮水》:「載色載笑,匪怒伊教。」
【註】《列女傳》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籍,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。

【作者】
  劉向(前77年-前6年),字子政,原名更生,漢朝宗室沛縣人。著有《別錄》、《新序》、《說苑》、《列女傳》、《洪範五行傳》、《五紀論》等書,並且編訂了《戰國策》、《楚辭》。劉向曾官中壘校尉,故世稱劉中壘張溥輯有《劉中壘集》,收入《漢魏六朝百三家集》中。又有33篇,今僅存《九歎》一篇。子為經學劉歆。《劉向著作

【賞析】+網路資源[列女傳- 維基百科]、[列女傳--百度百科]、[列女傳》-中文百科在線]

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

史記遊俠傳(郭解)--司馬遷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四)

【原文】
  郭解,軹(ㄓˇ只)人也,字翁伯,善相人者許負外孫也[1]。解父以任俠,孝文時誅死[2]。解為人,短小精悍,不飲酒。少時陰賊,慨不快意[3],身所殺甚眾[4]。以軀借交報仇[5],藏命作奸,剽攻不休[6],及鑄錢掘冢[7],固不可勝數。適有天幸[8],窘急常得脫,若遇赦[9]。及解年長,更折節為儉[10],以德報怨,厚施而薄望[11]。然其自喜為俠益甚。既已振人之命[12],不矜其功,其陰賊著於心[13],卒發於睚眥(ㄧㄚˊ牙 ㄗˋ字)如故云[14]。而少年慕其行,亦輒為報仇,不使知也。解姊子負解之勢[15],與人飲,使之嚼[16]。非其任[17],強必灌之。人怒,拔刀剌殺解姊子亡去。解姊怒曰:「以翁伯之義,人殺吾子,賊不得[18]。」棄其屍於道,弗葬,欲以辱解。解使人微知賊處[19]。賊窘自歸,具以實告解。解曰:「公殺之固當,吾兒不直[20]。」遂去其賊[21],罪其姊子,乃收而葬之。諸公聞之,皆多解之義[22],益附焉。
  解出入,人皆避之。有一人獨箕倨視之[23],解遣人問其名姓。客欲殺之,解曰:「居邑屋至不見敬[24],是吾德不修也,彼何罪!」乃陰屬尉史曰[25]:「是人,吾所急也,至踐更時脫之[26]。」每至踐更數過[27],吏弗求。怪之,問其故,乃解使脫之。箕倨者乃肉袒謝罪[28]。少年聞之,愈益慕解之行。
【注釋】
  • [1]軹:今河南濟源東南。相人:給人相面。卷五十七《絳侯周勃世家》及卷四十九《外戚世家》分別載許負給周亞夫和薄姬等相面之事。
  • [2]孝文:漢文帝。
  • [3]陰賊:內心陰險狠毒。慨:憤慨。不快意:不滿意。
  • [4]身所殺:親自所殺。
  • [5]借:助。交:指朋友。
  • [6]藏命:指亡命。作奸:幹壞事。剽攻:搶劫。
  • [7]掘冢:盜掘墳墓。
  • [8]適:遇到。天幸:上天保佑。
  • [9]若:或。
  • [10]更:改。折節:改變操行。儉:通「檢」,檢束,檢點。
  • [11]薄望:怨恨小。
  • [12]振:救。
  • [13]著:附著。
  • [14]卒:通「猝」,突然。睚眥:怒目而視。
  • [15]負:倚仗。
  • [16]嚼:通「釂」,乾杯。
  • [17]非其任:不能勝任。此指酒量不行。
  • [18]賊不得:抓不到殺人者。
  • [19]微知:暗中探知。
  • [20]不直:理屈。
  • [21]去:放走。
  • [22]多:稱讚。
  • [23]箕倨:岔開兩腿坐著,像簸箕之狀,是一種無禮不恭敬的表現。倨,通「踞」。
  • [24]居邑屋:在家鄉居住。邑屋:鄉里。見:被。
  • [25]陰:暗中。屬:同「囑」。
  • [26]急:關心。踐更:按漢代法律,在籍男丁每年在地方服役一個月,稱為卒更。貧苦者想得到雇更錢的,可由當出丁者出錢,每月二千錢,稱踐更。脫:免。
  • [27]數過:猶言多次輪到。
  • [28]肉袒:脫去上衣,露出身體的一部分。
【原文】
  洛陽人有相仇者,邑中賢豪居間者[1],以十數,終不聽。客乃見郭解[2]。解夜見仇家,仇家曲聽解[3]。解乃謂仇家曰:「吾聞洛陽諸公在此間,多不聽者。今子幸而聽解[4],解奈何乃從他縣奪人邑中賢大夫權乎[5]!」乃夜去,不使人知,曰:「且無用[6]待我,待我去,令洛陽豪居其間,乃聽之。」
  解執恭敬[7],不敢乘車入其縣廷[8]。之旁郡國,為人請求事,事可出[9],出之;不可者,各厭其意[10],然後乃敢嘗酒食。諸公以故嚴重之,爭為用[11]。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,夜半過門常十餘車[12],請得解客舍養之[13]。
  及徙豪富茂陵也[14],解家貧不中訾(ㄗ資)[15],吏恐,不敢不徙。衛將軍為言:「郭解家貧不中徙」[16]。上曰:「布衣權至使將軍為言[17],此其家不貧。」解家遂徙。諸公送者出千餘萬。軹人楊季主子為縣掾(ㄩㄢˋ願),舉徙解[18]。解兄子斷楊掾頭。由此楊氏與郭氏為仇。
【注釋】
  • [1]居間:從中間調解。
  • [2]客:這裡指門客。
  • [3]曲聽:委屈心意而聽從,以示對勸說人的尊重。
  • [4]幸:謙詞,使我感到榮幸。
  • [5]他縣:別的縣。郭解是軹人,對洛陽而言,是外縣之人。權:權力,實指聲望。
  • [6]且:暫時。無用:不便聽我的話。
  • [7]執:謹守。
  • [8]縣廷:縣衙門。
  • [9]之:前往。出:得到解決。
  • [10]厭:通「饜」,滿足。
  • [11]嚴重:尊重。為用:替他出力。
  • [12]過門:拜訪。
  • [13]客:指郭解的門客。舍養:供養在自家房舍之中。
  • [14]徙:遷移。茂陵:漢武帝的陵墓。按漢武帝建元二年(前139),為擴充新修的茂陵的居民人數,「內實京師,外銷奸滑」,遷移全國家財在三百萬以上的人家到茂陵居住;至元朔二年(前127),又遷郡國富豪人家到茂陵居住。郭解就在這時遷居茂陵。
  • [15]訾:通「資」,錢財。
  • [16]衛將軍:指衛青。為言:替他談話。
  • [17]權:權力。
  • [18]掾:古代官府屬員的通稱。舉:檢舉。
【原文】
  解入關,關中賢豪,知與不和,聞其聲,爭交歡解[1]。解為人短小,不飲酒,出未嘗有騎。已又殺楊季主[2]。楊季主家上書,人又殺之闕下[3]。上聞,乃下吏捕解。解亡[4],置其母家室夏陽,身至臨晉。臨晉籍少公素不知解[5],解冒[6],因求出關[7]。籍少公已出解,解轉入太原,所過輒告主人家。吏逐之,跡至籍少公[8]。少公自殺,口絕[9]。久之,乃得解。窮治所犯[10],為解所殺,皆在赦前。軹有儒生侍使者坐,客譽郭解,生曰:「郭解專以奸犯公法,何謂賢!」解客聞,殺此生,斷其舌。吏以此責解,解實不知殺者。殺者亦竟絕,莫知為誰。吏奏解無罪。御史大夫公孫弘議曰:「解布衣,為任俠行權,以睚眥殺人,解雖弗知,此罪甚於解殺之。當大逆無道[11]。」遂族郭解翁伯[12]。
【注釋】
  • [1]交歡:結為友好朋友。
  • [2]已:不久。
  • [3]闕下:宮闕之下。
  • [4]亡:逃跑。
  • [5]籍少公:人名,姓籍,名少公。
  • [6]冒:冒昧。此指冒然相見。
  • [7]因:順便。
  • [8]跡:追蹤而來。
  • [9]口絕:滅線索。
  • [10]窮治:深究其事,追問到底。
  • [11]當:判處。
  • [12]族:滅族。
【譯文】
  郭解是軹縣人,字翁伯。他是善於給人相面的許負的外孫子。郭解的父親因為行俠,在漢文帝時被殺。郭解為人個子矮小,精明 強悍,不喝酒。他小時候殘忍狠毒,心中憤慨不快時,親手殺的人很多。他不惜犧牲生命去替朋友報仇,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搶劫,停下來就私鑄錢幣,偷墳盜墓,他 的不法活動數也數不清。但恰逢上天幫助,在窘迫危急時常常脫身,或者遇到大赦。等到郭解年齡大了,就改變行為,檢點自己,用恩惠報答怨恨自己的人,多施恩 於人,少望別人報答自己。但他自己喜歡行俠的思想更加迫切了。已經救了別人的生命,卻不自誇功勞,但其內心仍然殘忍狠毒,為小事突然瞪別人的事依然如故。 當時的少年仰慕他的行為,也常常為他報仇,卻不讓他知道。郭解姐姐的兒子倚仗郭解的勢力,同別人喝酒,讓人家干杯。如果人家的酒量小,不能再喝了,他卻強 行灌酒。那人發怒,拔刀剌死了郭解姐姐的兒子,就逃跑了。郭解姐姐發怒說道:「以弟弟翁伯的義氣,人家殺了我的兒子,凶手卻捉不到。」於是她把兒子的屍體 丟棄在道上,不埋葬,想以此羞辱郭解。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處。凶手窘迫,自動回來把真實情況告訴了郭解。郭解說:「你殺了他本來應該,是我的侄子無 理。」於是放走了那個凶手,把罪責歸於姐姐的兒子,並收屍埋葬了他。人們聽到這消息,都稱讚郭解的道義行為,更加依附於他。
  郭解每次外 出或歸來,人們都躲避他,只有一個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著他,郭解派人去問他的姓名。門客中有人要殺那個人,郭解說:「居住在鄉裡之中,竟至於不被人尊敬, 這是我自己道德修養得還不夠,他有什麼罪過。」於是他就暗中囑託尉史說:「這個人是我最關心的,輪到他服役時,請加以免除。」以後每到服役時,有好多次, 縣中官吏都沒找這位對郭解不禮貌的人。他感到奇怪,問其中的原因,原來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。於是,他就負荊請罪。年輕人聽到這消息,越發仰慕郭解的 行為。
  洛陽人有相互結仇的,城中有數以十計的賢人豪傑從中調解,兩方面始終不聽勸解。門客們就來拜見郭解,說明情況。郭解晚上去會見結 仇的人家,仇家出於對郭解的尊重,委屈心意地聽從了勸告,准備和好。郭解就對仇家說:「我聽說洛陽諸公為你們調解,你們多半不肯接受。如今你們有幸而聽從 了我的勸告,郭解怎能從別的縣跑來侵奪人家城中賢豪大夫們的調解權呢?」於是郭解當夜離去,不讓人知道,說:「暫時不要聽我的調解,待我離開後,讓洛陽豪 傑從中調解,你們就聽他們的。」
  郭解保持著恭敬待人的態度,不敢乘車走進縣衙門。他到旁的郡國去替人辦事,事能辦成的,一定把它辦成, 辦不成的,也要使各方都滿意,然後才敢去吃人家酒飯。因此大家都特別尊重他,爭著為他效力。城中年輕人及附近縣城的賢人豪傑,半夜上門拜訪郭解的常常有十 多輛車子,請求把郭解家的門客接回自家供養。
  待到漢武帝元朔二年,朝廷要將各郡國的豪富人家遷往茂陵居住,郭解家貧,不符合資財三百萬 的遷轉標準,但遷移名單中有郭解的名字,因而官吏害怕,不敢不讓郭解遷移。當時衛青將軍替郭解向皇上說:「郭解家貧,不符合遷移的標準。」但是皇上說: 「一個百姓的權勢竟能使將軍替他說話,這就可見他家不窮。」郭解於是被遷徙到茂陵。人們為郭解送行共出錢一千余萬。軹人楊季主的兒子當縣椽,是他提名遷徙 郭解的。郭解哥哥的兒子砍掉楊縣椽的頭。從此楊家與郭家結了仇。
  郭解遷移到關中,關中的賢人豪傑無論從前是否知道郭解,如今聽到他的名 聲,都爭著與郭解結為好朋友。郭解個子矮,不喝酒,出門不乘馬。後來又殺死楊季主。楊季主的家人上書告狀,有人又把告狀的在宮門下給殺了。皇上聽到這消 息,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。郭解逃跑,把他母親和家眷安置在夏陽,自己逃到臨晉。臨晉籍少公平素不認識郭解,郭解冒昧會見他,請求求他幫助出關。籍少公把 郭解送出關後,郭解轉移到太原,他所到之處,常常把自己的情況告訴留他食宿的人家。官吏追逐郭解,追蹤到籍少公家裡。籍少公無奈自殺,口供斷絕了。過了很 久,官府才捕到郭解,並徹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,發現一些人被郭解所殺的事,都發生在赦令公布之前。一次,軹縣有個儒生陪同前來查辦郭解案件的使者閒坐,郭 解門客稱讚郭解,儒生說:「郭解專門憑借狡詐做犯法的事,怎能說他是賢人呢?」郭解門客聽到這話,就殺了這個儒生,割下他的舌頭。官吏以此責問郭解,令他 交出凶手,而郭解確實不知道殺人的是誰。殺人的人始終沒查出來,不知道是誰。官吏向皇上報告,說郭解無罪。御史大夫公孫弘議論道:「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俠弄 權,因為小事而殺人,郭解自己雖然不知道,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。判處郭解大逆無道的罪。」於是就誅殺了郭解的家族。

【註】《遊俠列傳》是《史記》名篇之一,記述了漢代著名俠士朱家、劇孟和郭解的史實。司馬遷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類型的俠客,充分地肯定了「布衣之俠」、「鄉曲之俠」、「閭巷之俠」,贊揚了他們「其言必信,其行必果,已諾必誠,不愛其軀,赴士之厄困……不矜其能,不伐其德」等高貴品德。

【作者】
  司馬遷(之二)(前145年或前135年-前86年),字子長,左馮翊夏陽(今陝西韓城)人(一說山西河津人),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。他撰寫的《史記》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,因此被後世尊稱爲史遷太史公。《司馬遷著作

【賞析】+網路資源[游俠列傳--百度百科]、[【遊俠列傳第六十四】--簫堯藝文網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