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

醉叟傳--袁宏道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四)

【原文】
  醉叟者,不知何地人,亦不言其姓氏,以其常醉,呼曰醉叟。歲一遊荊澧(ㄌㄧˇ禮)[1]間,冠七梁冠[2],衣繡衣,高顴(ㄑㄩㄢˊ權)闊輔,修髯便(ㄆㄧㄢˊ駢)腹,望之如悍將軍。年可五十餘,無伴侶弟子。手提一黃竹籃,盡日酣沉,白晝如寐。百步之外,糟風送鼻。遍巷陌索酒,頃刻飲十餘家,醉態如初。不穀食,唯啖(ㄉㄢˋ淡)蜈蚣、蜘蛛、癩蝦蟆,及一切蟲蟻之類。市兒驚駭,爭握諸毒以供,每遊行時,隨而觀者,常百餘人。人有侮之者,漫作數語,多中其陰事,其人駭而反走。籃中嘗畜乾蜈蚣數十條。問之,則曰:「天寒酒可得,此物不可得也。」

  伯修[3]予告時,初聞以為傳言者過,召而飲之。童子覓毒蟲十餘種進,皆生啖之。諸小蟲浸漬杯中,如雞在醢(ㄏㄞˇ海)[4],與酒俱盡。蜈蚣長五六寸者,夾以柏葉,去其鉗,生置口中,赤爪獰獰,屈伸唇髭間,見者肌栗。叟方得意大嚼,如食熊白豚乳也。問諸味孰佳?叟曰:「蠍味大佳,惜南中不可得。蜈蚣次之,蜘蛛小者勝。獨蟻不可多食,多食則悶。」問食之有何益?曰:「無益,直戲耳。」叟與余往來漸熟,每來踞坐砌間,呼酒痛飲,或以客禮禮之,即不樂。信口浪談,事多怪誕。每數十語,必中一二語入微者。詰之,不答,再詰之,即佯以他辭對。

  一日,偕諸舅出遊,談及金、焦之勝,值叟,二舅言某年曾登金山。叟笑曰:「得非某參戎[5]置酒,某幕客相從乎?」二舅驚愕,詰其故,不答。後有人竊窺其籃,見有若告身[6]者,或云,僧為彼中萬戶[7],理亦有之。叟蹤跡怪異,居止無所,晚宿古廟或闤闠(ㄏㄨㄢˊ環 ㄏㄨㄟˋ會)[8]簷下。口中常提「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」。凡行住坐眠,及對談之時,皆呼此二語。有詢其故者,叟終不對。往余赴部時,猶見之沙市,今不知在何所矣。 

  石公曰:「余於市肆間,每見異人,恨不得其蹤跡。」因歎山林巖壑,異人之所窟宅,見於市肆者十一耳。至於史冊所記,稗(ㄅㄞˋ拜)官[9]所書,又不過市肆之十一。其人既無自見之心,所與遊又皆屠沽市販遊僧乞食之輩,賢士大夫知而傳之者,幾何哉!往聞澧州有冠仙姑及一瓢道人,近日武漢之間,有數人行事亦怪,有一人類知道者。噫!豈所謂龍海而隱者哉!

【譯文】
  醉叟,不知是什麼地方的人,也不知他姓什麼叫什麼,因為他經常處於喝醉的狀態,就叫他醉叟。有一年他在荊澧一帶遊歷,戴著一品高帽,穿著錦繡衣服,高顴骨闊腮幫,鬍鬚修長,大腹便便,看去像一個勇武的將軍。年齡大約五十多歲,沒有妻子兒女。手中提著一個黃色的竹籃,整天醉醺醺的,白天好像沒有醒過。百步以外的地方,就酒氣沖鼻。他在街上到處討酒喝,一會兒就是幾十家,喝完後醉態跟沒喝前一樣。他不吃穀物,只吃蜈蚣、蜘蛛、癩蝦蟆和一切小蟲螞蟻之類的東西。市中小兒都很驚奇,爭著拿出各種毒蟲給他吃。他出行時,跟隨觀看的人常常有一百多人。有侮辱他的人,他只是輕輕說出幾句話,大多是那人的隱秘私事,那人驚駭轉身就走。他的竹籃中曾儲備烘乾的蜈蚣幾十條。詢問他,就說:「天冷的時候,酒能得到,這個東西可就不能得到囉。」

  袁宗道告假還鄉的時候,剛開始認為,那些傳言言過其實,叫來與他飲酒。僕人找來幾十條毒蟲給他,他都把它們活吃了。一些小蟲泡在酒杯中,就像罐子裡燉的雞,跟酒一起喝下去了。蜈蚣有五六寸長的,就用柏枝夾著,除去它的鉗夾,活著放進口中,紅色的爪子在嘴唇鬍鬚間扭來扭去,看的人都起了雞皮疙瘩。而醉叟正得意地大嚼,好像吃的是豬肉米飯。問他毒蟲的味道哪一種最好,醉叟說:「蠍子的味道最好,可惜南方中原都不能找到。蜈蚣的味道次之,小的蜘蛛的味道優美。只有螞蟻不能吃得太多,吃多了肚子就不舒服。」問他吃毒蟲有什麼益處,回答說:「沒有益處,只是好玩而已。」後來跟我來往熟悉了,每次來就盤腿坐在台階上,呼酒痛飲,有時用客人的禮節禮待他,他就不高興。他隨口漫談,事情大多怪誕,每幾十件事情中,一定有一二件事是細致入微、深刻的。詢問他,他卻不回答了,再問,就假裝用其他的話來搪塞。

  有一天,和幾個舅舅到外面遊玩,正說到金山和焦山的勝景時,遇到那個醉叟。二舅說有一年他曾登上金山,醉叟笑著說:「不會是有某某參戎置酒請客,某某幕僚跟從你去吧?」二舅驚愕,詢問他怎麼知道,醉叟不再回答。後來有人暗中查看他的竹籃,看見好像有一個官職委任狀,有人說他曾經是萬戶(官名),應該沒錯。醉叟的行蹤飄忽,行為怪異,居無定所,晚上有時住在古廟,有時就住在市集內的屋簷下。口中常說的一句話是「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」。凡是行住坐眠,和跟他談話的時候,都會說這句話。有人詢問為什麼老說這句話,醉叟始終不加以回答。往年我在戶部上任時,還在沙市看見過他,現在不知他在什麼地方了。

  石公說:「我在市集間常見到有異能的人,遺憾的是不知他們居止在何處。」曾感嘆這些異人大多居住在高山叢林中,能在市集中見到的只有十分之一罷了。至於史書上所記載的和一般野史小說中所敘述的,又只是在市集中出現的十分之一而已。他們既然沒有出名之心,所交往的又都是市井小民、遊僧、乞丐之類的人,地方上的賢士官吏所知道的就很少了。往年曾聽說澧州有冠仙姑及一瓢道人,近日在武漢間有幾個人行事看來也有些怪異,有個人好像就是個異人。唔,難道真是「神龍見首不見尾」!

【注釋】
  • [1]荊:今湖北一帶。 澧:河流名,在今湖南境內。
  • [2]七梁冠:有七道橫脊的帽子。梁,帽子上的橫脊。梁冠上的梁數是明朝時期的王公大臣區分品級的人的一種方法,公冠八梁,侯、伯七梁,都加籠巾貂蟬(貂原來掛貂尾,後以雉尾代替,蟬是金飾)。駙馬七梁不用雉尾。一品七梁,玉帶玉佩具。黃、綠、赤、紫織成雲鳳四色花錦綬,下結青絲網,玉綬環。
  • [3]伯修:袁宗道,宏道長兄。 予告:官吏獲准休假。
  • [4]醢:本來是用肉、魚等作成的肉醬,此指美味的漬液。
  • [5]參戎:明、清時武官參將,俗稱參戎。
  • [6]告身:委任官職的文憑。
  • [7]萬戶:元代官名,為世襲軍職,有上、中、下三等。
  • [8]闤闠:集市。
  • [9]稗官:野史小說。
【註】本文是袁宏道最優秀的傳記作品,文中將醉叟這個人物形象刻畫地生動鮮明,如在目前。醉叟行為怪誕,不像此世間人,倒像看穿了凡人世界,了悟了人生真諦的仙人。

【作者】
  袁宏道(1568年-1610年),字中郎,號石公明朝湖北省公安縣長安里人,知名文學家。與兄袁宗道、弟袁中道並有才名,人稱「三袁」,世以為宏道是三袁中,文學成就最傑出者。三袁發揚李卓吾「童心」思想,反對「後七子」等人之擬古、復古,主張文學重性靈、貴獨創,所作清新清俊、情趣盎然,世稱「公安派」或「公安體」。流傳至今的作品集有《瀟碧堂集二十卷》,《瀟碧堂續集十卷》,《瓶花齋集十卷》,《錦帆集四卷去吳七牘一卷》,《解脫集四卷》,《敝篋集二卷》,《袁中郎先生全集二十三卷》,《梨雲館類定袁中郎全集二十四卷》,《袁中郎全集四十卷》,《袁中郎文鈔一卷》等等。

【賞析】+網路資源[醉叟傳--百度百科]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