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

日喻(贈吳彥律)--蘇軾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一)

【原文】
  生而眇(ㄇㄧㄠˇ秒)[1]者不識日,問之有目者。或告之曰:「日之狀如銅槃[2]。」扣槃而得其聲。他日聞鐘,以為日也。或告之曰:「日之光如燭。」捫燭而得其形。他日揣籥(ㄩㄝˋ月)[3],以為日也。日之與鐘、籥亦遠矣,而眇者不知其異,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。

 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,而人之未達也,無以異於眇。達者告之,雖有巧譬善導,亦無以過於槃與燭也。自槃而之鐘,自燭而之籥,轉而相之,豈有既[4]乎!故世之言道者,或即其所見而名之,或莫之見而意之,皆求道之過也。然則道卒不可求歟?蘇子曰:「道可致而不可求。」何謂致?孫武曰:「善戰者致人,不致於人。」子夏曰:「百工居肆以成其事,君子學以致其道。」莫之求而自至,斯以為致也歟?

  南方多沒人[5],日與水居也,七歲而能涉,十歲而能浮,十五而能浮沒矣。夫沒者,豈苟然哉,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。日與水居,則十五而得其道。生不識水,則雖壯,見舟而畏之。故北方之勇者,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,以其言試之河,未有不溺者也。故凡不學而務求道,皆北方之學沒者也。

  昔者以聲律[6]取士,士雜學而不志於道。今者以經術[7]取士,士求道而不務學。渤海吳君彥律,有志於學者也,方求舉於禮部[8],作《日喻》以告之。

【注釋】
[1]眇者:盲者。
[2]槃:同「盤」。盤子。
[3]籥:為短管形的吹奏樂器,形制似笛,有三孔或六孔之分。通「龠」。
[4]既:止盡。
[5]沒人:能潛水的人。
[6]聲律:文字的聲調與格律,多指詩賦而言。
[7]經術:治理天下之術;以經書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術。
[8]禮部:古代官署。掌禮儀、祭祀、貢舉、學校、宗俗教化、接待外賓之事。

【譯文】
  有一個天生失明的人不知道太陽的形狀,就向明眼人詢問。有人告訴他說:「太陽的形狀好像銅盤。」盲人敲打銅盤聽了聽聲音。有一天,盲人聽到鐘響,就以為發出聲音的鐘就是太陽。還有人告訴他說:「太陽的光芒好像蠟燭。」盲人摸了摸蠟燭,知道了太陽的形狀。有一天,他摸到了一支籥,又以為籥就是太陽了。太陽和鐘、籥的差別太大了,可是盲人不知道這種差別,因為他沒有親眼看到而是向他人詢問才知道的。

  道比太陽還難以讓人見到,而人們不能達於道和盲人不知道太陽沒什麼差別。通曉的人告訴他,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啟發誘導,也無法比用銅盤和蠟燭來說明太陽的比喻或教法更好。從銅盤到鐘,從蠟燭到籥,輾轉牽扯下去,難道還有個完嗎?所以世上那些談論道的人,或者就自己的片面見解來解釋它,或者沒有見過而只是猜想它,這兩者全都是求道的弊病。然而道是終究不可求得的嗎?我認為:「道是可以自然得到而不可以強求而得。」怎樣才算是自然得道呢?孫武說:「善於作戰的人能順勢而為牽制敵人,而不會受制於敵人。」子夏說:「各行各業的手藝人坐在街道的店鋪中,自然地完成他們製造和出售產品的業務。讀書人只要刻苦學習,自然可以得道。」不勉強去追求它而道自然得到,這就是我所認為的得道啊!

  南方多善於潛水的人,這是因為天天與水為伴的緣故。他們七歲就能趟水過河,十歲就能浮在水面游泳,十五歲就能潛入水裡了。會潛水的人難道是隨便學學就會潛水的嗎?一定是對水性有所領悟才能做到。天天與水打交道,那麼十五歲就可以熟悉水性。從小就不識水性的人,即使到了壯年,連看到舟船也會感到害怕。所以北方的勇士,向會潛水的人請教了潛水的方法,照著潛水人的講解到河裡去嘗試,沒有一個不溺水的。所以凡是不經學習而一心想求道的,其實都像學潛水的北方人一樣。

  過去國家以詩賦取士,讀書人只重視聲律等雜學,而不重視對道的追求;如今以經世之術來取士,讀書人卻又只知空談義理,而不注重實學。渤海人吳彥律,是一個有志於學道的人,正要參加禮部考試,我寫下《日喻》來勉勵他。

【註】〈日喻〉是蘇軾任徐州知州時所作,是一篇用形像作比喻的議論​​文,用日喻來勉勵人們要腳踏實地的求學論道。

【作者】蘇軾[1][2][3](1037-1101),字子瞻,一字和仲,號東坡居士,眉州眉山(今四川眉山市)人,北宋文豪。其詩,詞,賦,散文,均成就極高,是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又善書法和繪畫,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,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。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;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,又與陸游並稱蘇陸;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;書法名列「蘇、黃、米、蔡」北宋四大書法家「宋四家」之一;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。因其文、詞頗多於著作,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。故時學者有曰:「蘇文熟,喫羊肉,蘇文生,吃菜羹」之說。[蘇軾著作]、[蘇軾全集]、[蘇軾詩全集]、[蘇軾詩詞全集]

【賞析】[日喻/百度百科]、[日喻/中文百科在線]、[日喻/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]、[日喻/]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