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

登泰山記--姚鼐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一)

【原文】
  泰山[1]之陽,汶(ㄨㄣˋ問)水西流;其陰[2],濟水東流。陽谷皆入汶,陰谷皆入濟[3]。當其南北分者,古長城也[4]。最高日觀峰[5],在長城南十五里。

 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[6],自京師乘風雪,歷齊河、長清[7],穿泰山西北谷,越長城之限[8],至於泰安[9]。是月丁未,與知府朱孝純子潁(ㄧㄥˇ影)[10]由南麓登。四十五里,道皆砌石為磴(ㄉㄥˋ鄧)[11],其級七千有餘。泰山正南面有三谷;中谷繞泰安城下,酈(ㄌㄧˋ麗)道元[12]所謂環水也。余始循以入,道少半[13],越中嶺[14],復循西谷,遂至其巔。古時登山,循東谷入,道有天門[15]。東谷者,古謂之天門谿水,余所不至也。今所經中嶺,及山巔,崖限當道者,世皆謂之天門云。道中迷霧冰滑,磴幾不可登,及既上,蒼山負雪,明燭天南[16]。望晚日照城郭,汶水、徂徠[17]如畫,而半山居霧若帶然。

  戊申晦[18],五鼓,與子潁坐日觀亭,待日出。大風揚積雪擊面。亭東自足下皆雲漫,稍見雲中白若樗蒱(ㄕㄨ書 ㄆㄨˊ僕)[19]數十立者,山也。極天雲一線異色,須臾成五采。日上,正赤如丹,下有紅光動搖承之,或曰:「此東海也。」回視日觀以西峰,或得日或否,絳皜(ㄏㄠˋ號)駁色[20],而皆若僂(ㄌㄡˊ樓)[21]。

  亭西有岱祠[22],又有碧霞元君祠[23]。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。是日,觀道中石刻,自唐顯慶以來[24],其遠古刻盡漫失[25];僻不當道者,皆不及往。山多石,少土。石蒼黑色,多平方,少圜(ㄩㄢˊ圓)。少雜樹,多松,生石罅(ㄒㄧㄚˋ下)[26],皆平頂。冰雪無瀑水,無鳥獸音跡。至日觀,數里內無樹,而雪與人膝齊。桐城姚鼐記。

【注釋】
[1]泰山:在山東東部。綿延起伏於長清、濟南、泰安之間,長約二百公里。
[2]陽:山之南面。陰:山之北面。
[3]陽谷:南方山谷。陰谷:北方山谷。
[4]古長城:指戰國時齊國所築的長城,並非萬里長城。
[5]日觀峰:在泰山頂東巖,是觀日出的佳處。
[6]乾隆三十九年:西元1774年,
[7]齊河、長清:山東省縣名。
[8]限:阻隔。
[9]泰安:縣名,在泰山之南。
[10]朱孝純:(1735-1801)字子潁,號海愚,漢軍旗人。
[11]磴:石階。
[12]酈道元:(?-527)字善長,北魏范陽涿(今河北涿州)人。著有《水經注》。
[13]少:稍微、約。
[14]中嶺:中谿山。
[15]天門:泰山有東、西、南三天門。
[16]燭:照、照亮。
[17]徂徠:山名,在山東泰安東南。
[18]戊申:當月陰曆二十九日。晦:陰曆每月最後一天。
[19]樗蒱:即「樗蒲」,古代賭博的器具。
[20]絳:大紅色。皜:白色。駁色:雜色。
[21]僂:背向前微傾;指低於日觀峰。
[22]岱祠:祭祀泰山東嶽大帝的廟宇。
[23]碧霞元君祠:祭祀東嶽大帝女兒碧霞元君的廟。也叫娘娘廟。
[24]顯慶:(656-661),唐高宗李治的年號。
[25]漫失:石碑經過風雨剝蝕,字跡模糊不清。漫:磨滅
[26]罅:空隙、隙縫。

【譯文】
  泰山的南面,汶河向西流去;泰山的北面,濟水向東流去。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,北面山谷的泰山十八盤水都流入濟水。處在南北兩個山谷分界處的,是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所築長城的遺址。最高的日觀峰,在​​古長城以南十五里。
 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(1774年)十二月從京城出發,冒著風雪啟程,經過齊河縣、長清縣,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,跨過長城的城牆,到達泰安。這月二十八日,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。攀行四十五里遠,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,共有七千多級。泰山正南面有三條水道,其中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,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。起初我順著中谷進去,大約走了一半的路,翻過中嶺,再沿著西邊的水道走,就到了泰山的山頂。古時候的人登泰山,是沿著東邊的水道進入,道路中有座天門。這東邊的山谷,古時候稱它為「天門溪水」,是我沒有到過的。現在經過的中嶺和山頂,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,世上人都稱它為「天門」。一路上大霧瀰漫、冰凍溜滑,石階幾乎無法攀登。等到已經登上山頂,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,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。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牆,汶水、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,停留在半山腰的雲霧,好像是一條帶子。
 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,五更的時候,我和子潁坐在日觀亭裡,等待日出。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. 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雲霧瀰漫,依稀可見雲中幾十個白色的像樗蒱似的東西,那是山峰。天邊的雲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,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;太陽升上來了,紅的像硃砂一樣,下面有紅光晃動搖盪著托著它。有人說,這是東海。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,有的照到日光,有的沒照到,或紅或白,顏色錯雜,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。
 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嶽大帝廟,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廟。皇帝的行宮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。這一天,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,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,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。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,都趕不上去看了。山上石頭多,泥土少。山石都呈青黑色,大多是平的、方形的,很少有圓形的。雜樹很少,多是松樹,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裡,樹頂是平的。冰天雪地,沒有瀑布,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踪跡。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樹木,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。
桐城姚鼐記述。

【註】本文是乾隆三十九年(1774)冬,姚鼐辭官歸里,途經山東泰安,登泰山而作。是一篇山水遊記,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。文章以精練的語言,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後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,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,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嚮往。

【作者】姚鼐[1][2](1731~1815)清代著名散文家,桐城派重要作家。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「 桐城三祖」。字姬傳,一字夢穀,室名惜抱軒(在今桐城中學內),世稱惜抱先生、姚惜抱,安徽桐城人。著有《惜抱軒文集》等,所編《古文辭類纂》風行一時。[姚鼐著作]

【賞析】[登泰山記/百度百科]、[登泰山記/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]、[登泰山記/中國文學網]、[登泰山記/文學世界]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