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

諫吳王書--枚乘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二)

【原文】
  臣聞得全[1]者昌,失全者亡。舜無立錐之地,以有天下;禹無十戶之聚[2],以王諸侯。湯武之土,不過百里,上不絕三光[3]之明,下不傷百姓之心者,有王(ㄨㄤˋ望)術[4]也。故父子之道[5],天性也。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,則事無遺策,功流萬世。臣乘願披腹心而效愚忠,惟大王少加意念惻怛(ㄘ ㄜˋ測 ㄉㄚˊ答)之心於臣乘言[6]。

  夫以一縷之任[7],係千鈞之重,上懸無極之高,下垂不測之淵;雖甚愚之人,猶知哀其將絕也。馬方[8]駭,鼓而驚之;繫方絕,又重鎮之[9];繫絕於天不可復結,墜入深淵難以復出。其出不出,間不容髮[10]。能聽忠臣之言,百舉必脫[11]。必若所欲為,危於累卵[12],難於上天,變所欲為,易 於反掌,安於泰山。今欲極天命之壽[13],敝[14]無窮之樂,究萬乘之勢,不出反掌之易,居泰山之安,而欲乘累卵之危,走上天之難,此愚臣之所大惑 也。

  人性有畏其影而惡其跡[15]者,卻背而走,跡愈多,影愈疾,不知就陰[16]而止,影滅跡絕。欲人勿聞,莫若勿言;欲人勿知,莫若勿為。欲湯之凔 (ㄔㄨㄤˋ創)[17],一人炊之,百人揚[18]之無益也,不如絕薪止火而已。不絕之於彼而救之於此,譬猶抱薪而救火也。養由基,楚之善射者也,去楊葉百步,百發百中。楊葉之大,加百中焉,可謂善射矣。然其所止百步之內耳,比於臣乘,未知操弓持矢也[19]。福生有基,禍生有胎;納[20]其基,絕其胎,禍何自來?
 
  太山之霤(ㄌㄧㄡˋ六)[21]穿石,殫極之綆(ㄍㄥˇ哽)斷幹[22]。水非石之鑽,索非木之鋸,漸靡[23]使之然也。夫銖銖而稱之,至石必差 [24];寸寸而度之,至丈必過。石稱丈量,徑[25]而寡失。夫十圍之木,始生如蘗(ㄅㄛˋ播)[26],足可搔[27]而絕,手可擢[28]而抓,據 其未生,先其未形也。磨礱(ㄌㄨㄥˊ龍)砥礪[29],不見其損,有時而盡。種樹[30]畜養,不見其益,有時而大。積德累行,不知其善,有時而用;棄義背理,不知其惡,有時而亡。臣願大王孰計而身行之,此百世不易之道也。

【注釋】

  • [1]全:完備,指行為完美無瑕。
  • [2]聚:村落。
  • [3]三光:日月星。不絕三光之明,指無日食月食,金木水火土等星運轉正常。古人以為日食等現象是上天對帝王的警告;日月星不發生異常現象,這是天下有道所致。
  • [4]王術:王天下之術。
  • [5]父子之道:這裡說「父子」下面說「臣」,這是說父子君臣的道理是一樣的。
  • [6]惻怛:憐憫的意思。
  • [7]任:負擔。
  • [8]方:將。
  • [9]繫:用如名詞,指縷。鎮:壓,指加上重量。
  • [10]其出不出,間不容髮:這是說出得來與出不來,其間相差極微。隱喻能不能從災禍中逃出來,決定於今日,已經很急迫了。
  • [11]脫:指脫離災禍。
  • [12]累卵:堆疊起來的蛋。
  • [13]天命:天所賦予的。壽:指百歲以上。
  • [14]敝:盡,指享盡。
  • [15]跡:腳印子。
  • [16]陰: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。
  • [17]湯:熱水。凔:寒冷。
  • [18]揚:指以勺舀起沸水再傾下,使之散熱。
  • [19]這是說:我所見甚遠,養由基只見百步之內,與我相比,養由基等於是未知操弓持矢。
  • [20]納:接受。與下文「絕」字為反義詞。
  • [21]霤:指水從屋簷流下來,這裡指山水流下山。
  • [22]極:橘槔上的橫木。綆:汲水的繩子。幹:指井梁。這話大意是說:橘槔上橫木所繫的繩子可以斷幹。
  • [23]靡:毀傷、碎爛。
  • [24]銖:古代量名,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。石:一百二十斤。
  • [25]徑:直接。
  • [26]蘗:樹木被伐去後新長出來的嫩芽。
  • [27]搔:這裡指用腳趾撓。
  • [28]擢:拔,揪。拔:指拔出來。
  • [29]礱、砥礪:都是磨。
  • [30]樹:動詞,栽。
【註】這篇文章是出自於《漢書》〈賈鄒枚路傳〉。漢景帝時,吳王因喪子之痛加上晁錯的削藩政策引起不滿,帶頭引起了七國之亂。這正是《漢書》〈賈鄒枚路傳〉裡所說的:「吳王之初怨望謀為逆也。」中的怨望。枚乘當時為吳國郎中,故寫下了〈上書諫吳王〉一篇來勸吳王不可反叛。

【作者】
  枚乘,字叔,西漢淮陰(今屬江蘇省淮安市)人,辭賦家。枚乘曾為吳王劉濞的郎中,曾勸吳王不要謀反,不聽。七國之亂後,枚乘名聲鵲起,被封為弘農都尉。梁孝王劉武曾廣築原宥,延攬豪傑文士,枚乘就曾與公孫詭鄒陽嚴忌羊勝等人曾從梁王游於梁園,形成有影響的文學群體。枚乘則是其中的傑出代表。七國之亂平定之後,枚乘因寫了〈諫吳王書〉而名聲大振。景帝拜他為弘農都尉,他不願做郡吏,稱病離職,仍舊到梁國,為梁王的文學侍從。梁王死,返淮陰。後來,漢武帝十分仰慕枚乘,以"安車蒲輪"徵召枚乘入京,但枚乘病死途中。枚乘有賦9篇,今傳賦3篇,其中《七發》見於蕭統《文選》、《柳賦》見於《西京雜記》、 《梁王菟園賦》見於《古文苑》。

【譯文】
  臣聽說「能夠行為完美無瑕的人一定會昌盛,做不到的人就會滅亡。」舜沒有立錐之地,而擁有了天下;禹沒有十戶人家那麼大的村落,而能夠在諸侯之間稱王。湯武的土地方圓不過百里,上天日月星辰運行正常,沒有發生特異的自然現像,對下不傷害百姓的心,是因為用仁政來治理天下。所以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。忠臣不懼怕殺頭而進行直諫,處理事情沒有缺漏或錯誤的謀劃,則能功績流傳萬世。我願意剖開自己的心腹獻上愚笨的忠心,希望大王對我的話稍微考慮一下以表現您的憐憫之心。

  用一根線的負擔,繫起千鈞的重物,上面懸掛在沒有盡頭的高處,下面垂在不可測度的深淵之上,雖然我是非常愚笨的人,也知道要擔心線有斷絕的可能。馬就要受驚,卻去擊鼓驚嚇它;繫物的線將要斷絕,又給它增加重量。繫物的線在高處斷絕,不能再接上;重物掉進深淵,不能在把它取出來。形勢已經到了十分危險的境地,能否避免禍患只在一念之間,當中連一根頭髮都容不下。假使能聽從忠臣的話,所有的行動一定能夠免於災禍,如果一定要順著自己的想法去做,那就比累起的蛋還危險,比登天還難。改變自己的做法,比翻過手掌還容易,比泰山還安穩。現在要享盡天賜的壽數,享盡無窮的樂趣,終保王侯的威勢,不從做翻掌這樣的事情出發,來得到像泰山那樣的安穩,卻要趁著累卵的危險,經歷登天的困難,這就是我心中最大的疑惑。

  若有人畏懼自己的影子又厭惡自己的腳跡,於是就回頭狂奔,結果是腳跡愈多愈亂,影子隨身在後,追逐得更快,他不知道只要在陰暗處歇息下來,影子與足跡自然而然地消失無蹤。想讓別人聽不到,不如不說話。想讓別人不知道,不如不做。想讓熱水涼下來,一個人不停地燒火,而用上百人把水舀起再倒下,也不能得到效果,不如抽掉柴草停止燒火。不在那裡採取決斷的措施,卻在這邊施救,就像抱著柴草去救火一樣。養由基是楚國善於射箭的人。距離楊葉百步遠,射箭百發百中。像楊葉那麼小,能夠百發百中,可以稱得上善射了。可是他射箭的距離,只在百步之內罷了,和我比起來(自己所見甚遠),簡直不懂得射箭。福的產生有它的基礎,禍的產生有它的原因,接受福的基礎,止住禍的原因,災禍從哪裡來呢?

  泰山上流下的小股水流能夠穿透石頭,拉到盡頭的井繩可以磨爛井欄。水不是穿石的鑽子,井繩不是鋸木的鋸子,不斷的磨損才使它這樣。一銖一銖地稱,稱到一石一定會有差錯;一寸一寸的量,到一丈就會有差錯。以石和丈來稱量,簡便又少出差錯。周長十圍的樹木,開始生長的時候是很小的嫩芽,用腳尖就可以把它撓斷,用手就可以把它拔出,這是憑借它沒有長成,沒有形成之前。打磨砥礪,看不見它日日的磨損,最終會使它磨蝕殆盡;種樹養畜,不見它日日的生長,一段時間後就能看到它已長大;積累德行,不見它一時的好處,時間長了就會有它的作用;背棄義理,一時看不出它的危害,時間久了就會因它而滅亡。我希望大王仔細考慮一下並且親自施行,這是百世不變的道理啊。

【賞析】+網站連結[作者簡介及分析譯文]、[枚乘諫吳王書@ 水城晴風]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